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去世。
大约是从当天的中午开始,消息传开,网络媒体瞬间被追忆杨绛先生的文字、图片覆盖。
第二天,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开始出现:追忆杨绛先生的行为受到嘲笑,被认为是附庸风雅,人云亦云,被指责为“消费”杨绛……
张冠李戴,好在戴的还是帽子
下面这段所谓“杨绛百岁感言”被传播和引用得最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但是有人指出这段话并非杨绛先生所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也曾经向先生确认过。于是,所有错误引用这段话,或者表现出若有所感的人似乎都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指出错误,挺好。嘲笑别人,何必?
《杨绛全集》270万字,先生自己恐怕也不会记得其中每句话。对于市井流传的一句话,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也要向先生本人求证,普通读者自然是根本无法辨别。有人某一天读到这段话,咦,觉得有点意思,再一看居然还是百岁老人杨绛说的,更感觉自己品味不俗。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事情大抵如此吧。
这段话的确有点“鸡汤”味,在压力重重的当下,轻易就戳中了众人内心深处柔软尚存的部分。但这段话讲得又很实在,即使真的是杨绛所说,也没什么不得了的违和感。所以那么多人只是借张冠李戴来借题发挥,却不见谁来指摘这段话的内容本身有什么问题。其实这段话甚至都算不得是“鸡汤”,正宗的“鸡汤”应该是像某位国民心灵奶妈那样,雾霾袭来时整一段:“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不追忆杨绛,总要追点什么
人类再进化,俗人依然是绝大多数。比如我自己。
既然是俗人就不能免俗,言行要对得起自己的身份,比如随风而动就是一个验明正身的好方式。既然动是必然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随哪阵风而动。追忆杨绛这阵风来了,跟着飘两天好像没什么不合适吧。何况这不又是阴风、妖风、邪风,怎么说也算得上是阵和风。
跟风的人被认为没有独立思考,附庸风雅,人云亦云,那么没有跟风的人就理所当然地站在真风雅,会思考的一面了?莫言在获得诺比尔文学奖时演讲:“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这话没错,但并不代表没哭的就有理由自诩清醒并嘲笑哭了的大多数。无论喜不喜欢,这个世界,俗人永远是绝大多数,千万年来,世界大变,人性不变。群体免俗绝无可能,否则勒庞在1895年写就的《乌合之众》早就被扔进废纸堆了。俗而不恶,俗而不丑,就很对得起这个世界了。
除了网传的那几篇文章,那几段话,太多跟风的俗人恐怕不曾读过杨绛先生的任何著作。但如果在这阵来去匆匆的风中,百里有一、二人从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心灵鸡汤、成功秘笈、炒股绝招、快餐文学……中钻出来,翻翻《洗澡》,看看《我们仨》,甚至捧起了《堂吉诃德》,风平浪静之后,这也是个不坏的结果吧。
谁在消费杨绛?
在杨绛先生离世时,迫不及待地错误引用杨绛语录的媒体被指为是在消费杨绛,是对先生的不敬。
这就有问题了,所谓杨绛百岁感言并不是在先生去世之后才突然冒出来的,几年前早已有之,否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也不会向先生本人求证。几年的时间不见几人出来辟谣,此时却纷纷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站出来,显示自己的卓尔不群,这难道不是在消费杨绛?如果说直白的追忆是“消费”,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显然更有心机,更深藏不露。再厚黑一下,如今“反消费”的人群中,有没有曾经的“消费者”?
如果杨绛们都不被追忆
杨绛先生的离世,似乎标志着那个时代出身的老学人全部凋零了。今后再想找个这样的人追忆,大概也没机会了。
即使没读过多少杨绛的著作,很多人至少知道她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多少了解他们夫妻二人的珠联璧合,知道他们是真正学富五车,怀瑾握瑜的大学者。所以,当这样一位老人离世时,更多的人追忆的并不只是一个105岁的生命,而是惋惜那份治学严谨、钟爱一生、温文儒雅、处变不惊也随之而去了,而逝去的也许正是如今最稀缺的。明白了这些,即使没有熟读杨绛的文字,对这样一个生命表示一下敬意又有何不可,至少不该被嘲笑。
假使一个人平时下流龌龊、不学无术、低级趣味、奸盗邪淫,却也转发文章追忆杨绛,这说明他内心或多或少还有对文质彬彬的向往和尊敬。就算是附庸风雅,那附庸的也是风雅吧。如果有一天,当风雅不被附庸,而是被众人轻贱,当杨绛们不被追忆,而是被众人无视,那才真的太可悲。
“专家”、“大师”这类名头已经臭大街了,一个不留心,喜欢杨绛也可能成了见不得人的事。聊天时如果冒冒失失地问一句:“你喜欢杨绛吗?”对方会不会把头一扭,大吼一声:“你才喜欢杨绛,你们全家都喜欢杨绛。”
P.S.
杨绛先生去世那天,我和一个做编剧的朋友聊天说:给他们夫妻拍部戏吧。话一出口就觉不妥,这戏还真是没法拍。别的不说,那十年的岁月怎么拍?再说,让谁来演呢?能演宫廷里皇帝太监、都市中靓男美女的一抓一大把,能演钱先生和杨先生的可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