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惊闻日本富士台卖给中国电影《情书》的版权 想起曾经窝在家里看着电影中的冰天雪地 以及第一次为世纪末美少年惊为天人的侧脸而感慨连连的自己。
事实上 最近几年中国对于日本影视作品的翻拍早不算少。从《嫌疑犯X的献身》最近发布官方人物海报以及定档日期 再到一年前就开始频频传出的中国翻拍富士台多部日剧的不知真假的消息 虚虚实实掺杂在一起 喜忧参半。这几年不敢自称日剧日影看过多少 但总算稍微了解 讲起来也都大半算是些珍藏于心的好作品。在影视文艺方面从不敢出言论定孰优孰劣 但对于这些消息 心里的抗拒总是大于“可接受”的想法。
倒不是偏爱日剧便因此无法忍受其他的改变形式 而是当某些情节是由某种“特定的”情况催发孕育而成的时候 任何其他的背景无论怎样调整变化 都没办法将这种结果很好地承接过来并据为己用。这个理论听着有点复杂 但用一个稍微贴近点的词语来形容 或许 可以称之为“南橘北枳”。
怎么说 归根结底 国情背景民族传统以及国人接受程度的不同 造成了两国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在某些方面注定不能相通。
比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求婚大作战》。先是传闻翻拍 随即暂定国内当红鲜肉张艺兴和陈都灵出演原剧主角岩濑健和吉田礼。很多日剧粉大呼回忆要被毁掉 的确 作为经典日剧代表作之一的《求婚》每一集每一个段落都是日本校园的浓郁日常氛围的写照。
在棒球赛场上为了学校队伍获胜而拼尽全力 校园祭同死党一起布置整理 毕业前要把校服第二颗扣子送给暗恋的女生 棒球经理的交接退役 写在黑板上的【我喜欢你】…难过的是 当一件件在日本青春剧中出现的情节在这个国度里被称为“青春”时 我们的初中和高中却仿佛被吞没在宽大的校服和做不完的五三以及一课一练里。
这是很多青春剧没法被复刻的直接原因。那份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日常出现在剧集中时 带给我们更多的不是“怀念青春” 而是难以说服自己接受的不真实感。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似乎是审美差异作祟。相比起来 大部分日剧的剧情进展往往慢到难以想象。人们总开玩笑说日剧里男女主人公牵手拥抱都要用上十集的时间 仔细想想 似乎也确实是这么个事儿。虽然同在亚洲 甚至是几乎相同的文化溯源 日本人的细腻程度还是远远超过了中国 要承认。
无论是第一集就开始闹离婚最后一集才终于成功的年轻夫妻还是蓄谋抢婚直到最后一集才变勇敢的男孩子 一件小事铺陈成观众看着都要急死的十一集讲述 其中闪着人生哲理的台词才是剧情之上更重要的环节。
感慨日本的编剧文化 太有魔力。而拥有良好台词功底又能细微把握人物心理的演员 才能在日本演艺圈赚到口碑。反观大部分偶像在中国的大行其道 或许某些文化的缺憾已经不能仅仅用“缺少新鲜编剧血液”这一个借口搪塞过去了。
事实上 很多日剧粉的抵制翻拍 与其说是对于本国的轻视 倒不如说是对于自己所爱的保护。当那份“特定”消失之后 一些情怀跟感受会变得不伦不类 这才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
我们所讲的“民族自信” 兜兜转转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很多东西都不是“人家的才好” 而是要想到“为什么人家的更好”。根植于本土一定也会生出某些同样让人难以割舍的奇妙果实 只不过这一刻什么时候才会来呢 我们也都在拭目以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