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图看过好几次《晓松奇谈》,除了讲林徽因和宋家三姐妹那两期,其它的都坚持看不到十分钟。高晓松说话有些像喝面条,稀里呼噜,没有起伏,这让我很难集中精力,他的扇子很容易把我的思绪扇走,然后画面在他的大头大脸上定格。
本以为我从此无缘高晓松了,没想到最近对他的《鱼羊野史》爱不释手,果然鱼羊,果然野史。我似乎感觉被他一会儿带上天,一会儿带入地,一会儿回到古代,一会儿又来到现代,在中西方文化间畅游,在音乐艺术间漫步,有时八卦,有时严肃,有时军事,有时政治......不烦不腻,生动有趣,酣畅淋漓。
我被他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折服,偷偷琢磨着我的孩子可不可以养成他这样优秀又自由的人?反思我自己似乎顾及太多眼前的苟且,忘却了诗和远方。有那么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要有一个优秀的母亲和家庭。
他很博爱,爱很多艺术家,爱音乐,爱诗,爱文学,爱军事,他还敏感,会怀念老东西,比如会怀念没有GPS,只有地图的时候。他说民国时期是大师们辈出的时代。我窃喜跟他找到共鸣,我看kindle,但我还是喜欢翻纸质书;我特别怀念我没有手机,独自一个人走在路上,没有人会必须马上找我的那种自由。我时常琢磨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师们,他们也是留学生,也就留学几年,为什么他们会创造那么多经典,为什么他们能撑起各个领域,成为国家栋梁?我们也是留学生,我们差点沦为海龟海带。同是留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两代人的差距?
他的书里提了很多优秀的音乐,电影,音乐人,电影人。我有时顺手把他提到的音乐查一查,听一听。我惊奇的发现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 》原来是我七八岁时候听得音乐,yesterday once more 的旋律就一直在耳边回响,温暖又亲切。我又把这首歌放给孩子们听,跟他们说这是我像你们那么大的时候听得歌,孩子们又特别喜欢,反复的合唱yesterday once more……这让我感到特别美好,纯净的美好。我老公是个电影迷,以前有时间的时候看过好多电影,我说你陪我把他提到的电影都看一遍吧,他欣然同意。这又让我感到很浪漫,浪漫地想去靠到他的肩头,一起吹着海风看夕阳。
在此,谢谢高晓松,谢谢你的书,你的文字,你的音乐,谢谢你带给我的知识,轻松又美好。
来自一个读者和乐迷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