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多年前的春晚,出现过一个相声,是牛群和冯巩说的,内容是关于健康。其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如何能健康长寿呢?有一本杂志不断的推出各种说法——一期说生命在于运动,下一期就说生命在于静止;一期说长寿属于胖子,另一期又说长寿属于瘦子;一期说要多吃人参,再一期则说多吃甲鱼······假想自己是读者的冯巩尝试各种说法之后,反而变得不知所措,内心的感受从踏实到焦虑,进而愤怒,直至升级为崩溃。
这个例子如今只当笑话看,而且大概多数人已经对“健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知道了一些最基础和根源规律,也就有自己的把握了,便不会再盲目跟从某种方法。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中更多方面的关注,外界又处于急速发展的情势,太多曾经只知一二甚至不曾涉及的领域不断的闯入到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随之而来,不同水平的人以各种方式在各领域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在引领大家看到、关注、焦虑自己的“知识焦虑”,以便引导更多的学习和投入。
于是也真的迎来了如同多年前健康杂志读者般的人群,进入到一轮新的更广阔领域的跟从中。因为人们焦虑于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焦虑于目前的个人状态,焦虑于跟上群体的节奏,焦虑于把控未来走向······
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喧嚣,有一种声音开始出现——“看了那么多人生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了那么多书,还是做不好身边小事。”“上了那么多课,为什么还在原地?”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在情绪里的人是很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你是否能够跳出焦虑,先做一个分辨?懂得分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分辨什么?
那些说法是否真实可行?
是的,每一种说法都必然有其来源、基础和道理,其中有一些说法运用到实际中也是有效的。但其适用的人群、范围、条件、时机以及运用方法的人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起效因素。
人的大脑运作还有一种运作机制,只要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总能找到相应的理由和说法来支持自己。但这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做法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在前不久各种媒体报道的,公司里因为员工没有完成业绩而层出不穷的奇葩惩罚手段,都包含有当众羞辱员工这样的元素,即使事后老板的解释是在运用激励的手段,希望员工可以在未来做的更好,并且自己是因为看重员工的潜力才这样做的云云。一百个所谓“好”的出发点,也掩盖不了羞辱的存在,难道为达目的羞辱是唯一的方法吗?是各种选择中更好的方法吗?是必须的做法吗?
那些说法是否专业?
这个标准比较难把握,因为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特质。
在想接触但尚不了解某专业的人,可能会摸不到头脑。但目前网络如此发达,信息量级如此巨大,只要有心,总可以通过多方搜集获得一些相关的甄别依据。也可以先找一些正统的途径,或者找到理念正统的人去了解个大概,来指导自己选择。最不济,花掉有限制的成本去实际感受,扬弃的学习,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止损。
但多数情况是,愿意去各种学习的人,往往是已经在某个专业里呆过一段时间的,会有各种途径和资源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专业”。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都分辨不出接收的那些信息专业与否,那么这个人在以往的学习和应用中是否专业也就可想而知了,又或者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注重过所谓“专业”。
子曾经曰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个“上中下”倒不是说什么专家等级、名气大小、曝光度如何,而是道术的高下吧。
偏离的危害除了无所得,更严重的是当你接受了不专业的信息,可能需要加倍甚至更多的付出来“洗涤”掉那些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真的对自己负责,请在“专业”的向度谨慎甄选,至少找到有专业精神的内容和人才去关注。
那些说法是否适合我?
罗胖多次提到他看了一本书,关于未来人类可以活到100岁(这里都不提书名了),于是开始焦虑自己60岁以后还会活很久,那么将要过怎样的生活呢?如果到时候自己跟不上时代或者无法像现在这样做一些事情,那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但他也曾多次提到过的,同样是看了一本书,关于对未来的预测,说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状况和对世界的认知来推测未来,因为变化真的太多,很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两者之间有多么的矛盾不去讨论,因为醉翁之意是在推自己app上面的内容而已,自然反复的提及这些内容无可厚非,只是后面的事作为受众的人们需要自己去权衡、甄别吸收。
在他的说法里不难看出,罗胖是一个多么想要做事、终身体现个人影响、实在价值的人,而在他的理解里,也只有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才能算是生命有意义。
可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存在主义甚至整个人类生命长河中长久以来的议题。现在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每个人生命的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每个人认为怎样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有意义就怎样去做,每个人的人生意义是不同的。所以,60岁以后就放大假;边玩边工作;或者只是专注在自己的兴趣又何尝不可呢?一个人的价值不能只留给自己吗?不能只带给身边的人幸福安宁吗?
从另一面看,如果以我们当下的认知、思维水平并不能推测几十年甚至是几年之后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现在我们去焦虑未来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拼命打算的,为60岁以后做的准备到时候反而成了负累也说不定吧。
所以,一个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做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个性化的意义是什么,想清楚了这些可以帮忙摒弃掉一些干扰,关注到真正对于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
别人提供的信息,哪些可以为我所用?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外界的信息那么多,选中适合自己并真正为我所用,用出效果,用出心得才算时间、精力和金钱没有白费掉。
我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课,却依然在原地?”课程上的干货是人家趟了无数次水,不断沉淀总结,包括结合了很多前辈的经验,而后“烘干”出来的,如果希望更上一层需要把干货给浸润,自己重来个遍,甚至更多层面的去实践,才会发现自己可以回望出发点了。
别人提供的信息,哪些可以令我更关注当下、踏实前行?
在几乎全部的内容提供都专注在有用的时候,这其实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且不论庄子所言“无用之用”,仅就阴阳平衡有无相生这般最本源的道理便可见其中的问题。如同一幅画总要有留白,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些留白的部分才能看出画面的表达层次和深远意境。
生活中当我们总在焦虑于怎么办,试图去得到一些方法,憧憬着改变些什么,往往会忽略很多眼前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个人的感受、当下的状态;也难以以一颗安定的心去面对那种种的复杂。
有时,外界越纷乱,我们越要能够安静下来,给自己一些空白出来,为的是看的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