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或许正是要传达一种自我迷失的自我救赎,就像书中的直子和玲子一样,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中,才能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而主人公“渡边君”也是在爱情之中和在同女孩睡觉(后面会针对同女孩睡觉和性爱方面再做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内心世界的拯救。
比如书中的大概剧情,开始时对唯一的好友木月的死去,而产生了迷茫,在邂逅了直子后,无心地解救直子的心灵,也在救赎着自己,直到同直子睡觉后,爱上了她。接着直子无端的离去,“我”又遇到了绿子也同她同眠了,中间助攻似的夹杂了同别的女孩性爱的情节衬托着绿子对我的影响。
然后到了重点章节,“我”去“精神病院”看直子时加深了对她的感情,也认识了比“我”大十九岁的玲子。在认定了要一直等待直子后,又水到渠成地爱上了绿子,正在爱情的矛盾纠结中,却传来直子死了。“我”从纠结陷入了黑暗,随后逃避性旅行了一个月。
回来后,玲子给“我”写了信,“我”们见面了,在房间里祭奠直子弹了五十首吉他乐曲,也包括那首《挪威的森林》。完罢,“我”同玲子睡了,也相互开导似的解脱自己。玲子走后,“我”打电话召唤绿子,似乎“我”将开始正常的与绿子交往。文章的结束,在召唤绿子的同时发现“我”并不知道自己在那里,预示着依然是一团迷。
故事在救赎和被救赎的过程中,如同翻译者林少华所说“较之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和无奈本身,作者着着重诉求的似乎更是对待孤独与无奈的态度。”假如只从故事剧情来看,一定是雷劈般的狗血境头,当然我也是很认可这一点,原因也正是我不能理解和欣赏的部分。
首先,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在书中写那么多鸡毛蒜皮的琐事,像是在表现故事人的无聊或者说是用琐碎的事情在堆砌推动情节。这样使得读者会挂一漏万的快速阅读,而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或许只有在重读时会慢慢地感受无关主题的描述,但是核心的吸引点我却找不到在哪里,因此也不会去重读。
其次,就算是琐碎的事情是为了反应人物的内心或性格特征,但是逻辑上并不严谨甚至荒谬地描写人物特点,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说让读者了解一个不正常,类似神经病一样的人,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量的性爱场景的描写,主人公几乎和所有女性都要发生关系,露骨场面绝对不亚于被禁的影片。
评论家小谷野敦说:“我不能容忍村上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品里净是美人,或者净是主人公口味的女人,立马就上床。男主人公们从来不考虑女方拒绝上床的可能性,而且女人完全彻底为男人服务。”
也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不给村上春树呢?因为他写得太色。”人物关系之间微妙的描写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如果说人物之间对于存有性交往没有约束的话,那么道德和爱又应该怎么描写呢?一味的追求表现孤独寂寞,迷茫彷徨,为了表现而去表现,我想至少对我来说传递的内涵太负面了。它不像是经典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比如悲剧,悲剧的最后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无奈绝望或者迷茫彷徨,然而,就如鲁迅先生表达的一样“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至少让我们知道去珍惜美好,去惋惜和感慰世间的一些人和事。
但是也不可否认《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好作品,就像是有些被禁的影片一样,不仅仅只是存在着性交暴力血腥的场面,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和具有艺术渲染力,只是它传递的是一种负面的思想观念。
ps:电影版《挪威的森林》我就不敢恭维了。在此表示非常佩服陈英雄导演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