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和家人朋友一起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实为人生一件乐事。今天表弟来我家做客,我拿了一块月饼给他。没想到他却连连摆手说:“我早就不吃月饼了。”
“为什么,你中秋节不吃月饼吗?”我略感意外。
表弟露出一副你不懂的神色,反问道:“月饼有什么好吃的?”说着抓过我给的月饼一看,连连摇头:“你看,你这个还是甜豆沙馅的,你竟然敢吃……”
“为什么不敢?”我怒了。
“你都这么胖了啊,哈哈哈哈哈。”他大笑起来,“你不知道吗?月饼主要是由糖、油和面粉做成的。像你吃的这么一大块月饼,就等于至少吃下了三勺糖和三勺油。而且这些油不仅仅是植物油,还有包含很多动物脂肪的猪油哦。”
听闻此言,我的脸都绿了。我扳着手指头一算,从早上开始我已经连吃三块月饼了。这岂不是说,我今天糖和油的摄入量已经超标好多倍了,简直太可怕!
“像月饼这样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早就应该被淘汰了。”表弟接着说道,“而且月饼论味道真的比不上很多食物,真搞不懂为什么现在还会有中秋节要吃月饼的习俗?”
仔细一想他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客观地说,有的月饼确实很难吃,尤其是小超市卖的那种散装称重的。忘了告诉表弟,我其实也有好几年没怎么吃月饼了。这次的月饼是朋友寄来的手工制作月饼,味道非常好,所以我才忍不住多吃了几块。与节日无关,与口味有关。
现在人们常常感慨过节没有过节的味道。这其实不难理解,以前的物质比较匮乏,而现在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太多了。相比较之下以前过节才能有的东西,现在都感觉不那么好吃,不那么好玩了。
记得小的时候没有多少零食吃,所以中秋节有月饼都抢着吃。外婆好不容易藏了块小的也能被我们翻箱倒柜地找到并吃掉。现在物质生活丰裕了,虽然仍然吃着小时候那个牌子的月饼,却再也没了小时候的感觉。
习俗不是一瞬间就形成并注定会流传的,也不是会永远流传的,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以前也一直不明白传承这些习俗的意义是什么。现在终于明白,在曾经的年代,这些仪式是有意义的,包含了人们的情感寄托。比如有很多人吃月饼不是为了味道,只是为了一份怀念。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很多习俗早就失去了保留的意义。如果能赋予他们新的内涵,就可以继续传承和发扬。但如果没有,也没必要为了传承而传承,毕竟不符合发展趋势的东西终将被淘汰。
这世上其实从未有过规矩,更没有什么节日,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我从不反对节日,但是赞同表弟不被节日束缚的态度。饮食要是不以取悦自己为第一目标,那饮食还有什么意义?
元宵节不是必须要吃汤圆,端午节不是必须要吃粽子,中秋节不是必须要吃月饼。如果真有爽口的汤圆,糯软的粽子和美味的月饼吃吃也无妨,没有就不吃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必要为了节日而必须去吃某样东西,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最好。所以,be yourself(做你自己)。
至于中秋节的另一个主题“团圆”,我想说难道一年中团圆的机会真的那么有限吗?除了少部分奋战在特殊岗位的人士,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想和亲人相聚就去相聚,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就去找TA,开开心心的,无关特定的节日。
对有的人来说,节日成了平淡日子里的盼头才觉得隆重。但是,过不过,怎么过,是每个人的自由,不能以传统来绑架。比如,我就好几年没看春晚了。我们不用一个节日提醒自己还活着,让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是简单的重复。重要的是每一天都像节日一样,过得充实丰满。
推而广之,其实很多传统的意义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能够适应社会的新发展自然就会得到保留,不适应的话,让其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也未必不是幸事。从古至今,我们无数次试图留下那些与现代文明渐渐水土不服的传统和习俗,有哪一次成功过?
就拿我个人来说,小时候每个礼拜天都去老师家学写毛笔字,学校里还开设了珠算课,教授珠算技巧。但直到最后,我的毛笔字也都写的极其一般,珠算的方法更是没有学会。长大后回过头来想想,真不明白我当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这两门注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被遗弃掉的“传统”技艺。
别说毛笔字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如今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我现在在写的这篇文章,也不是用纸笔写出来的。更不要说写几笔就需要蘸墨水,不仅占的格子大而且写起来还很累的毛笔字了,注定无法融入时代的发展的洪流。
珠算也是一样,读初中后大家基本都是人手一个计算器,不比打算盘方便快捷简单得多?既然有更好更先进的工具替代,珠算的消亡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你不愿意承认也不行。
以前看到一些报道说什么传统手艺没有继承人了,要消失了,小部分的人为此苦苦支撑,想办法传承。当时还觉得很可惜很感动,现在不觉得了。没用的就是没用的,不用留。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不久和老家的亲戚交谈时,因为听不懂他们的方言,被他们教育说作为一个当地人怎么能不会说方言呢?我笑笑而后离去。语言是拿来沟通和交流的,可以连接所有人的社会为什么非要学适用人群少得可怜的方言?
比起方言,我想,我倒更愿意去多学一门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