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去参加了一场关于抑郁症的分享会。两位分享嘉宾都是经历过重度抑郁的亲历者,他们经历了人生最深的黑暗后,顽强的站了起来,在专业人士和家人、朋友的帮助下,重新点亮生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勇敢的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为推广抑郁症认知作出自己的努力。
台湾作家林奕含说:“如果一个人说他得了白血病,人们不会跟他说‘为什么你得了白血病别人不得?为什么你要关注你的白细胞,让白细胞乖乖的那么难吗?’”……
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会成为第二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约占全球人口的4.3%。在我国,抑郁症病例占全国人口的4.2%,其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治疗。抑郁被打上了矫情、娇气、不知足、作妖、神经病等等负面标签,这让身陷抑郁泥沼的人更加无法寻求帮助了。
分享会的嘉宾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明亮的双眼,轻快的语调,自身带着一股干劲,让人难以想象她曾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某天,她一如既往的到公司上班,却忽然开始情绪崩溃难以自制。整宿整宿的噩梦,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卫生间成了她的避难所。如果不去哭上半个小时,简直难以正常工作。终于,当她实在痛苦的受不了的时候,她被医院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回想起那段黑暗的时间,每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就是对她最大的鼓励。朋友们轮流给她打电话确认平安,陪她从西二旗一直走路到双井。当她认为自己已经无法给予他人任何东西的时候,是朋友们无条件的爱,挽救了她。
“感同身受”是个包含了美好愿景的词。即使是共同经历同样的事情,也会因为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纵然如此,我们也还是可以通过《共情沟通》对他人传达善意。
曾经在豆瓣上读到过一篇文章,作者问医生,什么叫“共情”?医生想了想说:“是慈悲。”
感受不到抑郁症的痛苦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但请不要把深陷泥潭的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可以学会与其建立对话,学会倾听,从他们的表述中发现问题所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共情沟通》。而在书中最值得点赞的内容是作者不仅提供了倾听、沟通的方法,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
不论是专业人士面对来访者,还是生活中我们在试图分担朋友的烦恼时,都不可避免的受负面情绪影响。这时候如何保护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就需要学习了。任何事情,在不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都是不能成立的。学会倾听他人也是倾听自我的过程,当为他人排忧解难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份善意传达给自己。
沟通需要技术,可也不用把这门技术想的太难。作者把可能用到的方法都已经整理好了,照着手册一步步实践体会,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共情沟通》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没有那么多晦涩的理论知识,语言轻松简单,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负面情绪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对他人施以的理解和善意也是为自身获得理解和善意建立前提。面对抑郁症和其他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专业人士无法替代的。请试着以善良的态度去倾听吧,试着用共情的方法与人为善吧,试着用善意去对待自己,生活不易,至少不要再让孤独的人变得更加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