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哭闹的孩子
成年人面对哭闹的儿童总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认为他们是在“唱着未知的歌谣”,却不记得曾经的自己也是使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出生的那一刻,我们用“哭”证明自己的诞生,随后的婴儿期,“哭”成为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方式,同时也在表达我们的生理需求,如:肚子饿了、拉稀了、生病了······,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学龄期,童年期,哭闹行为常常是我们表达内心情感需求的方式。当面对生气、痛苦、难过、伤心等负面情绪时,哭也是发泄情绪的其中一种方法。
试着去理解哭闹行为背后的信念——表达得不到的需求,我们会对哭闹的儿童产生更多的同理心。我们以平静、稳定的心态处理这样的状况,在面对哭闹的孩子,我们换一种思维:瞧,这小家伙在用他的方式向我表达情绪,他是有什么求而不得的需求吗?
二、认可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在表达什么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准确把握孩子的内心体验并不容易做到,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练习。在此,有一份小测试,家长可以简单测试你对孩子的了解有多少。现在请你拿出一张纸和笔,开始做测试吧。
阅读每条信息,试着仔细倾听孩子的情绪。然后在纸上写下孩子的情绪,用一个或几个词。一些描述可能包含几个不同的情绪。
①哦,只有10天学校就放假了。
②我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我想不出什么事可做。
③我的老师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作业,我永远都做不完,我该怎么办?
④我再也不想和小明一起玩了,他很坏。
⑤走开,别烦我。我不想跟你说话,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你根本不关心我。
(参考答案附后面)
假设你现在能看懂孩子所表达的情绪了,不要去抗拒它。你对他说“不要哭了,没关系的。”“你这么爱哭真不是个坚强的孩子。”,这些话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而且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孩子的哭闹程度更严重。我们要做的是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联结,认可并接纳他的情绪。你可以这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以先冷静下来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看起来你十分伤心呢。”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孩子也不例外。作为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之间的联系。
三、制止孩子不良行为,拓展情绪的表达方式
有些家长认为接纳孩子是接纳他的全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接纳的是他的情绪,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应当给予制止,如孩子在生气时砸东西、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孩子用哭闹、过激行为表达情绪时,有时是因为缺乏了情绪表达的技能。父母有意识地与孩子探讨当有负面情绪时,我们可以怎样疏导自己的情绪。当然父母也需要知道负面情绪包括:伤心、难过、焦虑等。表达情绪方法可以是与孩子建立一个“情绪暂停区”,当家里谁的心情难受了可以进去呆一会(可参考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张纸和一盒彩笔鼓励他画出内心感受。孩子懂得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相信哭闹现象也会减少的。
四、鼓励孩子的进步
当你发现孩子渐渐掌握交流表达的技巧,合理转变自己的反应和行为,你需要鼓励但不是表扬、赞美。简单的赞美孩子:你真棒!无法帮助孩子持续改变。鼓励是描述具体的行为,同时也给机会让孩子自己说说是怎么做到的。比如:我注意到你今天可以独自与其他小伙伴友好相处了,能告诉我宝贝是怎么做到的吗?受到鼓励的孩子通常内心会更有力量,让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克服困难的,父母会在身边帮助他。
孩子哭闹行为并不可怕,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保持与孩子的联结,用观察、倾听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你了解他的那一刻,你才能晓得如何帮助他。愿你用爱和鼓励与孩子共同成长。
附:你读懂孩子的情绪了吗
1(a)高兴(b)欣慰2 (a)无聊(b)遇到困难
3(a)感到学习太难(b)感到失败4(a)气愤
5(a)感到受伤害(b)感到气愤,感到缺乏爱
��������+q�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