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谓:说,谈论。
▲季氏:季孙氏。季孙氏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为“三桓”。季孙氏是三桓之首,三桓的权力凌驾于鲁国公室之上,掌控鲁国实权。
▲八佾[yì]: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三十二人。
▲庭: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宗庙。分太庙和家庙。天子祭祀的宗庙称太庙,卿大夫祭祀的宗庙称家庙。
▲忍:忍心。
【译文】
孔子谈论季孙氏:“用天子祭祀太庙之礼祭祀自家宗庙,这样违礼的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不忍做的吗?”
【学而思】
“忍”应是忍心,不是容忍。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从不遗弃人。)孔子性情温、良、恭、俭、让,虽自认为不是圣人,却胜似圣人,非大奸大恶之人,没有不能容忍之说。
【知识扩展】
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继承鲁国国君,即鲁庄公;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孙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鲁桓公的庶长子庆父为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公三十二年,庄公重病,欲立太子,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收买,主张立庆父;庄公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主张立庄公与孟任(党孟任,庄公的宠妃,虽未立为夫人,主持后宫二十余年)所生的儿子公子般,并以庄公的名义将叔牙毒死,但保留了叔牙的家人。当年八月,庄公病死,庆父与哀姜密谋,杀掉公子般,季友逃亡陈国。庆父立公子开(鲁闵公,庄公与哀姜的陪嫁妹妹叔姜所生)为国君,两年后又杀掉鲁闵公,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申(庄公妾氏成风所生)逃到邾国。庆父本欲自立为君,但遭到鲁国人的强烈反对,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人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只能逃到莒国,和庆父同谋的哀姜也被迫出奔。季友在齐桓公帮助下扶立公子申为君,就是鲁僖公,并且要求莒国把庆父送回来。莒国不想和鲁国闹纠纷,但也没有照办,只是把庆父逐出莒国。庆父想投奔齐国,齐国边吏不敢收纳,于是就在汶水寓居。正好鲁国出使齐国的使者来看他,他便向使者乞求活命,鲁僖公也想同意,但季友因庆父弑君,坚持处死庆父,让使者告诉庆父:"如果你自杀,我可以立你的后人,不会让你绝后。" 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自杀了。鲁僖公以季友为上相,赐费为采邑。季友提出自己是为了社稷才杀死叔牙和庆父,请求为两人立后。鲁僖公同意了,把成邑赐给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做采邑,把郈邑赐给公孙兹(可能是叔牙之子)做采邑。庆父字仲,但后人以他为耻,改称孟孙氏。孟孙氏和叔孙(叔牙之后)、季孙(季友之后)三家并立。
“八佾”是天子祭祀之礼,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后代,所以鲁国国君祭祀周公,与其他诸侯国不同,鲁国国君可以用“八佾”来祭祀周公。
《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从前,殷封王暴虐无道,搅得天下不宁,竟然把鬼国国君杀死以后制成肉干,用以宴请其他诸侯。所以周公辅佐武王以伐封。武王驾崩,嗣君成王年龄尚小,于是由周公摄政,代行天子职务,以治理天下,摄政的第六年,天下诸侯都来明堂朝见,制定了各种礼仪和乐章,颁布了统一天下度量衡的法律,天下无不心悦诚服。摄政的第七年,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成王认为周公为天下建立了勋劳,所以封周公于鲁,建都曲阜,拥有国土七百里见方,兵车千辆,还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仪和乐章祭祀周公。)
季孙氏出于鲁桓公,《礼记·郊特牲》:“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按照宗法制,庶子自立门户成为一宗,不可以奉死去的诸侯为先祖。因此“八佾舞于庭”祭祀的只能是季友,不是周公,周公只能鲁国国君能祭祀。祭祀周公可以用“八佾”,季孙氏祭祀祖宗,只能用“四佾”,所以孔子这里说季孙氏僭越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