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一篇题为《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要平庸至死》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这位作者笔名“怀左同学”,是简书作家群里很出色的一个。
据说25岁的他,每天六点之前就起床,看书、上课、运动、写文,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不懈怠。大学四年看完了1000多本书,堪比当年蛰伏于北大校园的俞敏洪;别人几天就放弃的长跑,他每天都在坚持着。
总结下来,大概就是妈妈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0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律”成为了这个时代人的紧箍咒。
东西不能随便吃,体重上涨就说明你身材管理不彻底;下班就得想办法继续充电,躺着看电视就是浪费生命;回家吃完饭不能立马躺下,歇一会就该出门运动......
就连点开手机APP也是触目惊心的“自律给我自由”。
一时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叫嚣着这两个字,仿佛它就是维持人类生活正常运转的铁律。
于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能在不同的平台上看到类似的鸡汤。有时候是成功人物的励志故事,有时候是天才少年的不幸陨落,还有时候是某位自媒体大咖奉献的干货,所有的文字背后都潜藏着一句:看看XX吧,你还差得远呢。
可为什么在这样的宣传力度下,我们的社会仍然只有“专家”却鲜有“大家”?
明明现在的孩子早就被巨大的竞争压力剥夺了童年,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健身房一到周末就人山人海,各种兴趣俱乐部层出不穷。
可为什么新闻里跑到国外自助餐厅疯狂吃虾、从五星酒店拿走厕纸的还是中国人呢?又是为什么高血糖、高血脂日渐成为了中年人的常见病?
我们的努力,难道,都白费了么?
03
《吸引力法则》曾说“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着各自的频率”、“你关注的都会被放大”。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社会这样卖力地揭露不良习惯、迫切的想要拯救失足国民,其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负能量。
同样的,不断用别人的成功之处来抨击自己缺点的人也会陷入一种自怨自艾的怪圈中难以自拔。
还记得当年一部《还珠格格》火遍全国,那时候,我们的偶像大多不是才貌双全的紫薇,而是天真烂漫的小燕子,因为那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样子啊。
被人宠爱、被人原谅、被人保护、被人崇拜,琼瑶笔下的这个假格格活成了所有人梦想的样子。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里灵动的赵薇,旁边的林心如虽然美,却因为少了那么一份旺盛的生命力而显得单薄又孱弱。
我们羡慕紫薇的诗情画意,却偏爱小燕子的无知无畏。同样的选择,长大后,我们却不敢说出口了。
04
作为一名响应国家独生政策的90后,我们中的大多数自出生起就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那些年音乐、绘画、书法、奥数,我们不知道在不同的兴趣班里度过了多少个周末。
真的喜欢么?很少。那为什么还要学?因为学会了、学好了,父母就有了炫耀的资本,我们就有了变成“别人家的孩子”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逼着自己学习,只是为了换周围人一句称赞、小伙伴的一脸羡慕而已。
至于我们究竟喜欢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很多中国孩子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而像日本这样的国家,从中学就要求学生发展个人特长,制定职业规划了。
也许,这才是我们国家的高校年年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才是当今社会抑郁症患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
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上学,却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们口口声声要像XXX一样自律而优秀,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
05
朋友圈里有个姑娘十分勤奋,公众号突然停更。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过劳被送进了医院。
她在群里说最近公司事情多经常加班,回到家已经快到10点,收拾一下开始写文,加上排版差不多要做到两点。在坚持了一周每天四个小时的睡眠之后,她终于倒下了。
我们劝她不要太勉强自己,她那边秒回:我朋友生孩子之前还在回复客户询价,时代变得这么快不拼怎么行。弄的大家哑口无言。
可想想曾经要求员工半夜也要回邮件的李开复,得了癌症之后不也说“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么。
事实上,这世界没有一个人真正希望自己平庸至死的。就算是乞丐也梦想着有天成为帮主,流浪狗也希望在自己的地盘上一统天下。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就有野心和欲望。
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之前,首先应该弄明白: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毕竟,我们国家每天是以吨为单位来生产鸡汤的。
真的想每一个都抓来学一学是一件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也毫无意义。明白了动机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失败的可能性也会随之降低。
这世界,比起必须坚持做什么的自律,更重要的,是明白促使我们开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