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因果循环,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我们更加渴望完整的婚姻或是爱情。前两天翻了下关东野客的《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虽说是记录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但我确实没看到几个爱的影子。
这也自然,在影视剧中,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懂爱的人呢?包括自己,也曾不及格。
这么重要的关系课实在应该在开始之前好好修学,否则进入关系的第一步就有可能是“错”的。
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进入关系的理由真的是“错”的。
他们往往是为了结束寂寞,填补空虚,为他们自己带来爱,或者给别人带去爱,不过这些理由其实算比较好的。
有些人进入关系是为了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终止压抑、改善性生活、忘掉先前的关系,或者仅仅是为了消除烦闷。
这样直接了当的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是,没有人愿意对号入座,但这些都发生在潜意识中,只是我们未曾觉察罢了。
当然还有一种,仅仅就是因为觉得“爱上了”。即使这样,我们也很少思考我为什么会“爱上了”。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种反应?受到满足的是哪种或者哪些需求?
我们绝大多数人进入关系的时候关心的是能够从关系中得到什么,而非能够为关系付出些什么。爱变成了需求满足引起的反应。
每个人都有需求。你需要这个,别人需要那个。我们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需求满足的可能性。所以默默地同意进行交易。
如果你把你拥有的给我,我就把我拥有的给你。这是一种交换。但我们不会把真相说出来。你不会说:“我跟你换了很多。”你会说:“我对你爱得很深。”你希望对方如你深爱他一样爱你,要有差次,然后失望开始。
然而经验告诉我,对对方的关注正是导致关系令人失望的原因。
他现过得好不好?他在干什么?他拥有什么?他说的什么?他在想什么?期待什么、计划什么?我们默默为对方做很多认为这是爱的义务。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发展关系不是为了创造义务,而是为了创造机会——让自我成长的机会。
婚姻确实是神圣的。但原因并非它含有神圣的义务,而是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
这个机会中,我们学会能够完整地表达自我;纠正我们可能曾经有过的每种错误想法和观念;学会任何时候欣赏他人的优点,而不仅存在热恋之中;在关系中不断的认识到自我。
如果从这里开始进入关系,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
找寻“我的另一半”这个说法听上去很浪漫,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不完满,需要别人使变得完满,而关系的目标不是请别人来补充,而是是请别人分享我的完满。
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关心自我——自我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拥有什么东西;自我想要和付出什么;自我正在追求、创造和经验什么;我们不断成长,他人也在这段关系中收获体验!
如果无法爱自己,就无法去爱别人。我们的教育环境使我们试图通过爱别人来爱自我。潜意识里面我们想:“如果我能够爱别人,他们也将会爱我。那样我就是值得爱的,我就更爱我自己。”
这种思维的反面是许多人讨厌自己,因为觉得没有别人爱自己。这是一种“缺爱症”,实际情况是别人确实爱我们,但这于事无补。不管有多少人向我们表达爱意,总是觉得不够。
我们不能确认,所以开始想方设法让对方证明。
情人节、三八节、圣诞节甚至各种其他节日、生日、纪念日都是证明的时候,必须证实对方是爱我们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也许会要求对方开始改变他的行为或是习惯。
如果我们终于能够相信对方是爱我们的,那么马上又会担心爱会持续多久。
所以为了抓住你的爱,我们开始改变自己。
最后,两个人真的在关系中迷失了自我。
然后我们会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方不如以前体贴、不如以前耐心,不如以前可爱、不如以前满意。
这真的是因为我们都变差了。为了能够保持这段关系,我们放弃了大部分的真我。
如果关系开始计算控制损失或者争取最大利益,那么关系的真正益处就丧失了。机会错失了。因为这样的关系是一种源自怕的关系。怕终将让我们远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