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茶过后,沿文德路漫步书画墨香里,尽头就是南越王宫博物馆了。
从秦的南海郡开始,两千多年来,南越国宫署遗址一直是广州不变的城市中心。层层叠压的考古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有秦、汉、三国、晋、南朝、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至民国等12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传,分层记录着时代的更替,记录着广州城的兴衰,留给我们一个永久的时空记忆。
公元前203年,秦将赵陀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今广州)兴建王宫御苑。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1996年,南粤国宫署遗址被国家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址预备名单,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公元前203年,正值中原楚汉争霸之际,原为秦朝南海尉的赵佗据有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并营造宮室。
1997年发现的南越宫苑遗迹,正是南越王宫内的御花园部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秦汉宫苑实例。 其中至为重要的曲流石渠遗迹实际上是位于现代地面以下五米深处的180米长人工水景,是两千年前南越王休闲娱乐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越王宫遗址之下层为秦造船遗址。在王宫遗址之上又有东汉至民国的各朝代历史遗迹。它们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向人们诉说这里是广州城市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变迁的历史。
南汉国是历史上第二个建都广州的地方政权,对广州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该部分主要通过考古发现,展示五代南汉国在政治、经济、都城建设,以及海外文化交往等方面的成就。
【广州古代水井文化】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共出土有500多口水井,如一座天然的水井博物馆,解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水井的特点以及广州城市饮用水历史的发展踪迹。
展厅内,展出了两千多年前南越王宫内的一口食水砖井、一千多年前南汉王宫内的砖井及排水渠道、以及重叠的两段南越国时期的排水渠道。
而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南越御苑的蕃池和曲流石渠都是用石头构筑的,遗址内还伴随出土大量的石构材料,有石柱、石栏杆等,具有多种规格,表明御苑内原有不少石构建筑,这种情况在国内非常罕见。中国古代建筑是砖木为主体的结构,西方建筑则以石构为主,一木一石成了东方与西方建筑用材的分水岭。
蕃池底部的冰裂纹砌法和叠石柱的遗迹,都与西方古代建筑如出一辙。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收获,还是本土文化发展,引人深思。
1995、1997年在这里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南越国宫署御苑中的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石水池砌筑讲究池壁为斜坡状,用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状铺砌,与西方古建筑手法异曲同工。
池中出土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等建筑构件,为国内首见。曲流石渠蜿蜒曲折长愈150米。两壁用砂岩石块砌筑,渠底用砂岩石板铺砌,其上再铺一层灰黑色河卵石,黄白色的大河卵石呈"之"字型点缀其中。曲渠至东南端突然低下1.5米,形成一个弯月形小水池。这些园林水景设计之独特,构筑至精巧,规模之宏大,令人赞叹不已。
考古的关键在于考古发掘过程中为对照探各方地层而特意保留下来的土墩。在曲流遗址标有各层年代的考古关键柱。
曲流石渠东南有一座弯月形水池,发掘是池底出土大量龟鳖残骸。
整座石渠蜿蜒曲折,渠底密排黑色卵石,急弯处砌有“水潭”,又分设两处“渠陂”,使由石水池输来的流水产生旋涡,泛起粼粼碧波。石渠的东端构筑有弯月形深池,放养龟鳖;渠西有石板平桥,旁边还铺设步石,使石渠尽头与曲廊相连处呈现两岸绿茵、小桥流水的野趣。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宫苑实例,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古代广州)、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工艺史有极重要价值,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