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NLP是提升脑思维的能力、催眠是探用心(潜意识)的能力、能量心理学(EP)是发挥身体的能力,系统排列则是把所有的能力结合,成为完整的“我﹢人生﹢世界”的学问。
第一章 基本概念
>> 家庭系统排列的研究对象是“可以传承生命的爱”。
系统排列的核心或“解决之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正视历史,面对真相,不加评判地尊重及纪念(祭奠)所有人。
吸取先辈的教训,找到生命和自然的规律,真正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自己的生命中做些顺应这些规律的事情,更好地服务生命。
第一节 家庭系统排列的研究对象
>> 家庭系统排列的研究对象是“爱”,此处的“爱”指的是“可以传承生命的爱”,即两性之爱、亲子之爱、家族之爱。
>> 家庭系统排列研究的对象是“爱”,排列工作围绕的核心是“爱”,系统排列认为“爱”有两种表现方式。
>> 1.盲目的爱
>> 牺牲自己,用和别人一样的方式表达爱,我们称之为复制或者隐藏的忠诚,使家族系统在一封闭的系统中恶性循环。这种爱被称为盲目的爱,是被“良知”所推动的。
2.觉悟的爱
>> 觉悟的爱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把潜意识中盲目的爱让意识看见、正视;然后以理性引导,有建设性地把负面情绪和痛苦模式转变为对生命有益、发挥正向作用的爱。觉悟的爱并不意味着不去感受过去的痛苦,而是顺应着生命中有成长本能的心灵,在连接的同时, 理智上也要清明,过去的“果”无法改变,却可以与之划清界限,立足于当下,为开放的未来种下新的“因”,让生命的未来更加丰盛。
家庭系统排列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盲目的爱转化成为觉悟的爱。
第二节 研究爱的法则和秩序的重要性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类的两大天性,是生命的本能。人类各种学问都在关注一个问题:人如何能活得更快乐一点?在家庭系统排列里,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在你的人生里,哪些事情让你最快乐?哪些事情让你最痛苦?
当我们观察人的一生经历,从婴儿到死亡,发现了人最快乐和最痛苦的时候都跟爱有关。
从最早的婴儿期开始,婴儿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痛苦?
>> 婴儿最快乐的时候是跟妈妈在一起,被妈妈抱着玩的时候,那时他(她)笑得最开心。
婴儿最痛苦的时候是与妈妈分离时,他(她)们哭着喊着,抱着妈妈不放手。
>> 实验证明,0~3岁的孩子,爱是通过身体接触而体验到的,这是建立安全感的必要因素。
>> 到了儿童期,哪些时候孩子最开心?哪些时候孩子最不开心?
幼儿园放学时,有爸爸妈妈及时来接的孩子最快乐,最不开心的是到点儿没人来接的孩子。3~7岁的孩子,爱是通过父母对自己持续的满足承诺而感受到的,这种承诺的满足是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的必要条件。
>> 我们看到上小学的孩子,通常是得到老师关注时最开心,不管是因为表现卓越获得表扬而被老师关注,还是因为调皮捣蛋受到惩罚而被老师关注。最不开心的是那些最不被关注的孩子。
>> 所以,被“关注”是这个时期孩子感受到爱的主旋律。
>> 到了青春期,哪些孩子最快乐?哪些孩子最不快乐?
当你发现一个你心仪的对象,有机会追求他(她),而又被接受,在恋爱之中是最快乐的时候
>> 哪些人最痛苦?喜欢的人喜欢了别人,要爱的时候被师长反对,被迫分手等所有得不到爱的时候,就是最痛苦的时候。所以,有机会创造爱的时候、被爱的时候,是年轻人建立自信心、自我价值感的关键之一。
成年的时候,什么人最快乐?什么人最痛苦?
与真正爱的人许下承诺,携手走入婚姻的人,通常是最快乐的。
什么人最痛苦?结婚伴侣不是所爱的人,因为身边人的期待、物质、条件、背景、有目的性地跟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那结婚可能 就变成了最痛苦的时刻。
成家之后,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痛苦?
当有孩子的那一刻,可以把爱传承下去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时候。
同时,成家之后也意味着自己的父母老去,亲人离开的时候,通常也是人最痛苦的时候。
纵观我们的一生,当我们得到爱的时候也就是被爱拥抱,被爱滋养,有爱的信任,有爱的关注,有机会创造爱,为爱承诺,用爱将生命传承下去的时候,是我们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候!
>> 反之,当我们不能得到爱的时候,也就是与爱中断,没有爱的信任,没有爱的关注,失去爱的机会,没有爱的陪伴,当爱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是我们最痛苦的时候。
所以,人生最快乐与最痛苦的东西都跟“爱”有关,而“爱”就是家庭系统排列研究的对象。我们所研究的是关于爱的共性规律:爱的法则和秩序,如何让爱更好地去创造、滋养、承诺、经营、延续,这些可以成为爱的教育。同时,如果人生中遇到爱的中断、没有爱的关注、被拒绝、失去爱的创伤,如何面对它,让爱重新呈现,滋润我们的生命,这些可以成为爱的还原。
第三节 家庭系统排列的方法论
>> 知道最强的信念来自信仰
>> 第一 搁置判断:把理论、经验、信念先放在一边,对现象存而不论。
第二 直接体验:直接感知、依赖内在直觉或洞见去把握“模式”,即所谓的“本质”。
第三 验证体验:以事实证据验证感觉。
>> 应用现象学需要三种态度:无为、无惧、无爱。
>>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之道去做事情。
>> 系统排列中的“觉察”
我们打开了身体感官,接下来觉知什么呢?
第一,对内觉察自己的身心感受。
第二,觉察当事人的身心状况。
第三,觉察当事人和导师的关系。
第四节 系统排列中的良知
>> 个人良知的界定
提及“良知”这个词,我们中国人很容易联想到“道德”。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良知就是道德的呈现,如果有些东西违反良知,那就是错误的,你会觉得良心不安;而如果你觉得良心过得去,那就是对的。这是道德的讲法。
>> “良知”是用来衡量的。如果做的某些事情让你心里感到罪恶感,说明你在违反上帝的旨意;而如果你做了符合上帝旨意的事情,你会感到无愧于心。良知从上帝而来,这是最初的讲法。
>> 良知中隐藏着的最深忠诚是“同苦”与“共罪”,而不是同甘共乐、共富贵。
>>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生活得不幸福,你允许自己先幸福吗?如果每个人都过得很痛苦,你能允许自己快乐吗?如果你又快乐又幸福,你的良知会不会感到痛苦、内疚呢,好像自己的这个快乐和幸福不应该拥有一样。
>> 对孩子来说,爱就是“共同”,共同才能连结在一起,而“不同”或差异则代表要“分开和失去”。这种“潜规则”让他们毫不保留地模仿自己的父母。这种爱的潜规则,长大成人后,仍然发生作用,会让孩子跟随着父母受苦。潜意识中的动力,造成了代代相传的痛苦轮回。在盲目的爱的推动下,重复母亲的经历或者命运,好像能替母亲分担。所以要实现自己的幸福,你想从原来的系统走向一个新的境界,是要付出代价的,内疚、恐惧、孤独都是代价。
>> 系统良知的作用是维系系统秩序的三大法则:整体、平衡、秩序。
>> 直到有一天子宫承受不了,也就是你已经成长到一个必须离开的阶段,不离开的话,妈妈和你都活不下来。你出生了,这是人的第一次分娩,剪断的是生理的脐带,身体上跟母亲分开。
>> 出生之后你又进入另外一个“子宫”,一个可以养育你到成人的“子宫”——“原生家庭”,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以情感为界限。
>> 当你成年之后,一般是中学或大学毕业,你必须要脱离父母,独立地生活。这是人的第二次分离,第二次分娩,需要的是剪断心理上的脐带,思想及心理上的独立,也是情感上的独立。这个过程远没有第一次分娩那么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人到了30岁,甚至40岁还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甚至对此毫无觉知,一生都没有完成,比如啃老一族。
>> 所以在系统排列中,最美好的画面就是——孩子带着自己的天赋使命面向未来,勇敢走过去,而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民族都在背后支持着他。当一个孩子选择去走自己的人生路,开始的时候会很孤独,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整体系统都支 持你、推动你,去走一条开放的路。家族、宗亲、父母都在背后推着孩子去走自己的路,用一个开放的模式去迎接生命,这是系统排列里面最终想做到的东西。支持生命的发展方向,允许心灵成长的爱,我们称之为“觉悟的爱”。
第五节 常见的关系问题模式和解决方法
>> 家庭系统排列发现,如果要爱在家庭中自然流动,就要符合爱的三大动力。这三大动力就是整体、平衡、次序。
第六节 系统排列中常见的情绪模式
>> 系统排列的个案中,经常接触到当事人表现出几种比较普遍的情绪模式:原生情绪、派生情绪、转移情绪、超越情绪。
>> 原生情绪是真正自己经历的生死离合大事所产生的相应情绪,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 排列中的对策:对于原生情绪,我们会允许它充分表达,例如对去世的人表达悲伤,就是完成对他们的告别仪式。同时,对于全场的人都有疗愈的作用。>> 派生情绪
又称为逃避情绪,情绪的表达同样是喜、怒、哀、乐,但是跟当有些当事人小时候被父母管得特别严,有一次实在受不住,生病发烧,痛哭流涕。父母看见终于心疼,一改常态,全心照顾。
结果孩子发现,如果自己生病、哭得很痛苦,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爱。以后一有需要,就暗示自己要生病,要痛苦地哭,结果习惯了,自动化了,变成了一种防御模式,这就是派生情绪,还演变成派生疾病。为了内在需要的满足而变相表达,是派生情绪很重要的一点。作为当事人,觉察派生情绪非常重要,因为亲密关系有矛盾的时候,会激发自我的派生情绪,比如经常有被遗弃感、悲情浪漫主义。通过自我觉察,不断观察到自己内在真正的需要,这样就可以让派生情绪逐渐地消失掉。
>> 超越情绪指在排列场域中出现的正面的情绪或状态,譬如平静、勇气、力量、活在当下、归属感、天人合一的感觉等。通常这些状态会在当事人在个案中找到自己的资源,看到希望,从纠缠中解脱,拥抱未来时自然出现。这是排列个案现场最好的结果,可以让所有现场的参与者都感受到正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