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上帝赐予我谈然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之间的区别。
这是一篇不值得花时间去看的文章。
自强不息,自己对自己负责,不断更新旧有观念,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对能学到新知识而感到兴奋。这也是重看《3 idiots》电影的新感受。
这个电影有三个主演,法汉、兰彻、拉朱。
1
在电影的40分钟的时候,兰彻说:
现在把你们的人生快退1分钟,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兴奋吗?为获得新知识而激动吗?好奇吗?有这样的人吗?院长?没有,你们都陷入了疯狂的竞赛中,即使你第一个找到了答案,这种方法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加吗?不会,增加的只有压力,这是一所大学,不是高压锅。就算是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可你们只会说这是训练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兰彻就是Halvorson《成功,动机与目标》中说有“渐进论者”,也是笑来老师所的“进取型”人格。一切的知识对兰彻来说,都很兴奋,都能完全投入进去,只要能获取到新的知识,不在乎通过什么方式,也没有附带任何的世俗目的,不为能否获得毕业证,不为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
兰彻遇到事情也是乐观的,也总是说“All is well!”,因为人的心是很脆弱的,用这种行为方式来不断安慰自己的心,不让自己积累压力。因为在巨大在压力下,人的情绪难免失控,所做出的决定也不是最优的。人生就是大量决定的总和,每一个决定都影响后面的决定,环环相扣。
兰彻也完全是为自己而活,也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突破他人难以突破的规则,也可以去挑战任何的权威,校长、教育体制、旧有观念和思维方式。
一切都着落在成长上。
2
法汉,就是活在他父亲的阴影里,父亲就是绝对的权威。父亲说要他成为工程师,他就是读了这个最好的工程师学校;父亲不让他去弄那些他自己喜爱的摄影,结果一直准备想去跟随一个匈牙利摄影师学习摄影而又不敢。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他父亲个人的喜好,也是他父亲所只能看到的一个他认为最好的世界。当听到兰彻说,法汉应该去学习摄影时,法汉的父亲就这个表情。一念一世界。
而法汉的表情是这样的,活在巨大的恐惧下,就像一个做了坏事的孩子。可见,权威的影响深远。
在法汉父亲的观念里,工程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这也是他父亲在他世界里的“自证预言”。自己持有这样的概念,所看到的周围环境也很推崇,也确实看到了工程师是多么令人羡慕,以此来证实自己所持观念的正确性,从而排斥他人对立的观念。要打破这个观念,太难了。
因为,一切都着落在权威下。
3
拉朱,就更悲惨了。在他三个当中,家庭收入最低,有一个病例的父亲,还有一个因没有一辆车作为嫁妆而嫁不出去的姐姐。这每一项都足以给拉朱带来巨大无比的恐惧。
在拉朱面试的时候说:
父母希望我能结束他们的贫穷,那让我感到惧怕,在这里,我又看到疯狂的竞赛,如果你不是第一就什么都不是,我的恐惧就一直在增长,恐惧对成绩真的不好,先生,我就找了更多的神符和圣戒,祈祷神的厚爱,不,是乞讨。
恐惧带来的还是恐惧,不断加深的恐惧,恐惧不断验证恐惧本身,在这样一个死循环里,要想打破这个自洽的世界,真的是太难。
因为,一切都着落在恐惧中。
4
在每一个自洽的世界里,一个不断自我验证的世界里,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更可怕的是,还不知道他人的世界与我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当能感受到其实每个人的世界不同时,又抱怨这个世界是那么的不公,为什么他的世界对他就是那么的好,而我的世界是那么的悲惨。
在态度和行为的互驯过程中,我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造就的世界,公平也只是相对规则而言的,在每个人所持的规则都不一样的时候,哪里还有什么公平可言,一切都是自己塑造的不公。
一个人的态度总是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在行为上,在我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世界也在根据我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形式,我用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态度。不改变态度,难以跳出原有的循环。
自己主动去选择成长,才能真正的成长,先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再去寻找达成目标的方法。跟他人比,是竞赛,既是竞赛,就会有更年轻的、更有能力的人参与进来,我们也会有老的一天,这样我们永远都不会有胜出的那一天。跟自己比才是成长,而成长是自己的,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自己来说才是真正的幸福。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很难找到因为学习到了新知识而感觉到兴奋,在已有的观念里,学习知识是为了考试,为了上个好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这个旧有观念根深蒂固,不改变不足以在我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