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里,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表演。
突然,坐在后排的一个人打了一个喷嚏,这本来是不值一提的小插曲。只是,打喷嚏的人发现自己把唾沫星子喷到坐在前排的一位军官的身上了。
定睛一看,这人他认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但也是其他部门的将军。
于是,他探头在那位将军耳边小声道歉,将军只是请他坐好,不要打扰自己看戏。
幕间休息时,他专门找到将军请求宽恕,强调自己不是故意的。
第二天,他又跑到将军家里道歉,被惹烦的将军呵斥了几句。没想到,此人回去没多久竟然一命呜呼了。
熟悉的人想必知道,这正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
一直以来,我以为这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作者的夸张写法,现实中,怎么可能有人会因为这么件小事,连命都没了呢?
然而,看过《怪癖心理学》,才知自己想错了。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小公务员把“将军会因喷嚏之事怪罪自己”这一结论装进脑子里,然后用这个结论去解释他去道歉时将军对他的态度,再用眼前的一切作为根据来解释这一结论,是一种心理异常。
日本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作家冈田尊司在《怪癖心理学》这本书中,
通过对诸多案例,包括对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名人怪癖的剖析,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人性中的“恶”与“异常”,揭示了那些不被人理解的行为背后,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异常心理,进而正视这些怪癖,审视内心,安全度过人生的低潮,开启更好的人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的心理也不例外。异常心理症状也有可能在某种情形下,暂时出现在一个健康的普通人身上。
异常心理会告诉我们,人类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是什么。
当这一事物受到被掠夺的威胁时,我们为了弥补这一事物的不足,甚至会与威胁展开殊死搏斗。而我们所采取的作战策略,就是在内心形成某种超越常识的异常心理,来抵抗这种威胁。
1、完美主义并不完美
你能相信有人因为自己屁股左右大小稍有差异而自sha吗?有个男人因为对不完美事物的恐惧,不但去看了医生,还想找医生做整形手术,可没有一家医疗机构认真对待,然后,他绝望的自sha了,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
我们觉得无足轻重的事,却让完美主义者痛苦到宁愿失去生命。
完美主义就是异常心理的入口,是一系列精神疾病和精神问题的先兆特质。
抑郁症、厌食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夫妻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的破裂,各种嗜癖行为,甚至虐待、自sha等异常行为,都与完美主义者自身所产生的精神压力有关。
比如,孩子弄脏了桌子,老公乱扔袜子等,有些人光是看到这种场景,就会烦躁痛苦不已。
人类总有一种重复曾经失败或受伤场面的冲动,而且还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现或再现那场景。
比如,小时候受过虐待的孩子,会做出虐待动物甚至自残的行为。不管是欺侮别人还是被别人欺侮,都可以看成一种过去受到伤害时的情景再现。
而一些在父亲的家暴下长大的女孩子,她们最后也会选择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做配偶。
这样的反复冲动被称为“强迫性冲动”,这种冲动在不知不觉当中会控制了人们的心理,操纵了人们的行为。
每个人都梦想自己有一天会成功,而现实又是如此残酷,在此情况下,任何事情都追求自我完美的心理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无论你在学业上取得多么优异的成绩,之后的人生都是个未知数,只有承受得起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幸存。
2、别被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所控制
记得还在上学时,忘记是为了什么事,我与母亲起了争执,结果我被母亲气哭了。无意间,却发现母亲竟然躲在一边偷偷笑着。
书中的一句话,解开了我多年的疑问:
“人们在倍感压力的时候,会通过支配弱者来保护自己,从而维持自身内心的平衡。这种心理也是人们迈向身边随处可见的异常心理的入口。”
家庭暴力以及虐待也是如此。
因为欺侮别人会产生一种快感,一种如毒品一般让人上瘾的快感。
虽说父母并不是因为喜欢打孩子才去打孩子,但是在打孩子的那一瞬间,父母以一种权威者的地位对不听话的孩子施加惩罚,会让自己体会到能够支配一切的快感。
这种快感又很容易加剧想去欺侮别人的心理,反复地去做一件事,从而让人嗜癖成性。
为什么一定要从罪恶的行为当中获取快感,舒缓心情呢?因为他们只有过被人伤害的经历,也只体味过被人阻挠的心情,他们没有被爱护和受尊重的记忆。
从孩子的恶作剧,到欺侮和家暴、虐待、偷窃以及因依赖症而起的自虐性或嗜虐性行为,都具有因得不到他人的爱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对自己所缺失的事物的饥饿感。
那些对物品、对食物的贪欲,其实都是爱的替代品而已。
要想引起事态的逆转,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当事人必须认识到,与通过这样的行为获得的快乐相比,自己从中获得的损失更多。
二是,找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人支持自己,去享受被爱围绕的感觉,从而开始从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中,发现更大的满足及喜悦,让过去的恶习失去维持下去的意义。
3.千万别跟这种心理对着干,顺存它才是关键
你肯定无法做到不去想一个粉红色的大象吧?
当人们被反复告知不要去想某件事情时,反而会更容易想到这件事情。
如果只是朝一个方向推动对方,并对其加以诱导或强迫,那么事情往往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便是逆反心理。
比如,妻子指责丈夫:“你不要总是把家里的事都推给我做!”
本来想帮妻子做家务的丈夫,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帮忙了。
如果大家都固执已见,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双方的关系也容易恶化。
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烦恼,就是在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中产生的。
在处理矛盾性状态的时候,也是有方法的:
不要偏向某一方面的思想,也不要强行把问题思想排除,顺其自然地接受这种状态,试着改变自己的思考角度,以肯定的态度,把这些想法看成有其意义所在。
即使知道老公不怎么帮助自己干家务,也要从他的角度去思考,告诉他:“你平时工作那么忙,还时常帮我做家务,真的很感谢你。如果你能再多帮帮我,我就更开心了。”
如此一来,丈夫那边的天平就会慢慢地升上来,他也会心情愉快地帮助你做家务了。
逆反心理也是异常心理的入口之一,容易导致嗜虐性和解离症。违背对方的期待和愿望的行为一旦加重,就会踏入异常心理的领域。
爱唱反调的行为也是嗜虐性的萌芽所在,他们大多会表现出极端的自我否定,从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因为与伤害他人相比,将伤害的矛头指向自己更为容易。
写在最后:
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
如果这两种最根本的欲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满足,人们就不会陷入异常心理之中。
可是没有谁会一直处于这样的顺境当中,那么当这两种欲望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时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切记不要拘泥于某种狭隘的价值观或者一种观念。
保持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哪怕身边只有一个可以谈心的对象,我们被逼到绝境的概率也会降到半成以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平时一定要看重与身边朋友的关系。
与完美相比,不完美的事物才是最稳定的。我们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展现出来,才会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