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们没有朋友圈,我们用QQ空间。后来,微信大行其道,朋友圈里也渐渐火热起来。这是个晒美食、晒旅游、晒自拍的平台,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发展到晒孩子。我们依赖于朋友圈获取身边的人的信息,建立自己的归属感。可是时间久了,问题却也暴露了。
刷朋友圈成为了一种病态的行为。有人说,早晨打开朋友圈,有批阅奏章的感觉。正是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让太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着迷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很多人的从一天刷一两次朋友圈到一个小时就要刷十几次。手机不在身边的时候,总是惦记着朋友圈里会发生些什么事,晚上睡前也要再刷一刷才能心安理得的入睡。在公交车上刷,在上班时间刷,在卫生间刷,即使工作忙到焦头烂额,也要顺手刷一刷朋友圈。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习惯,一种无法抗拒的惯性。
有一天,在我无意识的开始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铺天盖地的广告,我忽然愣住了。我们为什么要刷朋友圈呢?朋友圈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展示生活中的那些光鲜亮丽?是某些人自我表功溜须拍马的平台?是免费广告无限量刷屏发布区?是愤青吐槽倾泻负能量的垃圾场?还是拉票求赞要赠品的营销手段的天下?
我用微信快四年了,第一条朋友圈是关于自己生日的,真心诚意地发,也收到了很多真心诚意的点赞与祝福。在我看来,这个平台一开始是真正的“朋友圈”,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交集的人相互深入了解的好地儿。可是后来,渐渐地就变了味儿,全民微商时代到来,那些晒生活的信息漂浮在广告和营销链接当中,也变得灰蒙蒙而索然无味,一片交流人格与信息的净土就这样消失了。
我一向不爱屏蔽他人,但是那一天,我屏蔽了近五十个在朋友圈只发广告的人,后来关闭了朋友圈。惯性使然,刚开始的几天,总觉得自己会错过重大消息,无法批阅奏折,有人找我回复不了,好捉急,有空就去刷刷老公的朋友圈。一个星期后,我渐渐开始享受没有朋友圈的日子,用那些焦虑的刷朋友圈时间,将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读喜欢读的书,再或者背几个单词聊几句,抬头看看蓝天。
三周后,我又打开了朋友圈功能,因为在这一片乌烟瘴气的土地上,还有我关心的人,他们还在这个平台上发表着自己的动态。可喜的是,我对朋友圈的病态依赖大有改观,一天只刷一次朋友圈,有时好几天才刷一次,这里已经不是我生活的中心了。
从关闭到再启用,我对朋友圈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