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报纸擦过屁股还是包过油条?
一
纸张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记录,印刷术的发明方便了记录的传播。于是以更多的能够读书识字,也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写作出书。
纸制品承载着太多的经典,也承载着太多的话唠。有好事者开始“学以致用”,拿来包东西、当被子、当枕头、糊墙、糊厕所的墙。
当书籍走进厕所,既可以解闷儿,又可以吸附异味儿,必要时还能解燃眉之急。不要觉得不敬,因为这事儿顺理成章:书中自有黄金屋,而有人视金钱如粪土。
话说回来,如今的阅读习惯并没有大便样,以前拿着的书变成了手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文章随着你的指尖掉进网络的黑洞,而你在马桶里还是旧时模样。
只恨,自媒体们撂出了太多纷杂的话题争论和引人入胜的标题,不觉竟让你在马桶上回味起来。
二
这并没什么不好的,毕竟自媒体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有发声的途径。
然而,如果单纯说文字型的自媒体,可以说的确面临着像新体诗出现后的尴尬,新体诗让一些人以为只要懂得敲回车键的人都可以当诗人一样,自媒体同样实现了太多人的文人梦。
要了解为什么涌现出那么多的文章,就要追其源溯其根。文字型自媒体大体可分四类人群:
①职业搞文字创作的人,曾是媒体从业者或者本身就是作家,有强烈的码字惯性;
②广义上自带光环的人,既可能是某领域的专家大咖,也可能是某小范围的知名人士;
③借文字发表观点的人,这部分人多半有自己的成功事业,写文字只是顺手而为;
④以写文字为兴趣的人,属于真正被自媒体时代启蒙、解放出来的群体。
这四类人也会有重叠的部分,基本概括了文字型自媒体的源流。很显然在这几类中,第三类是最受读者喜爱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对事物的认知有充分的自我印证感,讲起事情来也底气十足。第四类是前三类拥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个人主见,最有文字幸福感的群体。
所以上面的话应该收回,不是文人梦,而是一定的话语权。嗯,这样说更妥当。
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自知。
当大量写作者的涌入和有限的成文时间,一定会导致内容的良莠不齐,观点的不甚周详。还有,每一类自媒体人推文的目的不尽相同,而他们又更容易发声,因此在自媒体圈是很容易产生观点冲突。
或许是因为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着“辛酸”,所以当话题出现,争论变得喋喋不休又铭心刻骨。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的经历,给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完全感情真挚、理性充沛、有理有据。
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顺带感叹他们说出了多少词穷人们的心声。有很多自媒体也热衷于如此的代人立言,可谓一拍即合。
照这样的“争鸣”态势,即便自媒体真的成了自说自话,照样篇篇十万加。
于是慢慢形成了自媒体的大小江湖,四类群体互相依附。众人会静候有江湖地位的“带头大哥”的指示(作品),随后各自闭门操练,旋即刮起腥风血雨。
四
做不到知者不言该怎么办?
欧阳修说自己的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完成,现在的自媒体完全继承了这一遗风。不仅能够做到倚马可待,还可以确保信马由缰,天马行空。
但是不要忘了,欧阳修的另外一个故事。欧阳修在路上看到一只被马踏死的狗,于是让两个学生一人写一句话,一人言:“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言:“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都不满意,只用了六个字“逸马杀犬于道”。所谓,言简意赅。
此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身存在着各种误差,无论是故事还是道理,必然有理解的差异,要做到周全是不能的。当然,如果用足够的知识、信息去说服他人也是可以的,只是不会那么长久。除非有足够的能力,架构一个自洽的逻辑体系。
为什么没这样说呢?因为老子选择的是途径一言简意赅五千言,佛陀选择的是途径二说法四十九年。
如果这样太可苛求,可参照《围炉夜话》的建议: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五
问题不是出在表达上,因为不可能皆大欢喜。
文字只是表达的途径之一,况且语言本身就有逻辑欠缺。即便不分析事情对错立场左右,单从文字的逻辑上也是有原罪的。想要挑起笔战,是相对容易的;想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是相对容易的;想蹭热点,是相对容易的……
联想到当年金庸在自己的《明报》上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金庸自言每天写到将尽凌晨,排字工人就在自己办公桌旁等着,写出一页排一页。这与多少勤奋的自媒体何其相似,同样是为了养活自己,为了想象中嗷嗷待哺的读者,为了键盘上的江湖……
至于为什么会有辣眼睛的标题,有极具争议的“恶文”,有稀奇古怪的“妙文”,我想每个自媒体人都能自解。如果要我给出一个理由的话,我可能会想到建安七子之一陈琳。
曹操当年捉到写《讨贼檄文》的作者陈琳,问他你骂我也就算了为什么要骂我祖上三代?
陈琳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