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不行的根本原因是思考能力不行。写作的过程其实是思考的过程,只要你把问题想明白了,你就可以用一万种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就以2017年广州海珠区一模的作文题“新视野”而言。在这个作文题之前,是一篇阅读,这个阅读材料节选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读过路遥的这本《平凡的世界》的人,应该都清楚,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之所以能够走出双水村,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一直在渴望并一直在追求一个新的、不同于身边的农村人的“新视野”。
“新视野”这三个字的背后,潜藏着一种在个人视野及思维层面的“自我突破”。
哪怕是一个初三的学生,从刚出生时的一无所知,到当下的懵懵懂懂,其间必定都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在思维与视野方面的“自我突破”。也就是说,哪怕是一个初三的大脑,在成长的历程中,也必定经历过许多次的见证“新视野”的瞬间。比方说,在刚上幼儿园时,对这个社会会有一个“新视野”,在初二刚接触物理学科时,对身边的物体也应该会有一个新的视野。类似这样的瞬间,一个人在一生中必然经历过很多次,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自我突破、自我完善的过程。
只不过,由于天赋的不同,有的人对这样的瞬间很敏感,而有的人则不怎么敏感。
当一个初三的学生对我说,关于这种见证“新视野”的瞬间,他一个也回忆不起来,他觉得在自己的过往经历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瞬间。
如果这个学生智商正常,那么这种说法很可能暴露了这个学生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自己的过往的认识不够清晰,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对于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
写作能力不行的根本原因是思考能力不行。而一个人最重要的思考,应该就是对“自我”的思考,就像孔子所说的“切问而近思”。我们没有必要去琢磨一些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东西。但是,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什么是跟自己毫不相关的东西。
现在很多中小学生会认为,课本上所学的很多东西,跟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学它们。比如,物理课本上的分子和原子,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数学课本上的不等式,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语文课本上的《最后一课》及其背后的普法战争,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如果只是告诉学生,现在好好学将来一定会有用的话,那跟老板告诉员工现在好好干将来一定能上市的“画饼”行为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当一个学生慢慢地去关注自己,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去关注自己的欲望与不足时,他慢慢地就会发现,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实的和虚的,其实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就好像,《水浒传》的故事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了。但是,它对于我们的思考能力的提升就毫无意义了吗?显然不是的,英雄们在水泊梁山的聚义,跟当下社会中,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创业难道不相似?晁盖火并王伦,跟一个企业内部因股份分配不当而产生的内斗难道不相似?大宋朝廷招安梁山英雄,跟现在市场上的大企业收购小公司难道不相似?
故事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它的意义并没有消失。很多看起来似乎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物,其实与我们极其相关。
当一个人向内心深处去探寻自我,他就会发现,他也必须同时向外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