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土皮。
《生活在别处》这本书土皮买了好几年了,当时兴冲冲买完看了三分之一,发现实在看不下去,就被丢在一旁封尘。重新看这本书也不是偶然,只因为最近土皮手头上没有新书可以看,百无聊赖下只好万般嫌弃的翻开。这不,看完了。
书里讲的是一个叫雅罗米尔的诗人,应该说是一个伪诗人,跟许多孩子一样从小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当然,除了那个从他还是个胎就不希望他存在的爹。一个过分爱他的母亲从小给他灌输一种“世上我最叼”的天才诗人梦,他也不负母望,从童年到青年都怀揣诗人情怀,最后成功的英年早逝。在雅罗米尔短短的人生中,很幸运的,算上暧昧不清他拥有过2个半女朋友,第一个她有机会破他童贞而他却因为一条内裤错过,第二个她是他虚无自信心的来源,出身平平,相貌一般,后来被他亲手送进监狱,还带毁了她亲生哥哥的一生;最后半个她则是压死亚罗米尔的最后半根稻草,彻底粉碎他的诗人梦和生命。
土皮以前看过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观上讲,他的风格土皮并不喜欢。整本《生活在别处》看下来,说实在特别有共鸣的地方不多,这里摘抄一段:
“他们谈了很多,但即便这样雅罗米尔也没有忘记他那点颇为实际的初衷:能够完全拥有自己的房间,能够把女朋友带回家来,只要他愿意,只要他觉得合适,他们可以在房间里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因为雅罗米尔知道,一个人只有完全自由地拥有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看到他,没有任何人会监视他,这才算是真正进入成人生活了。关于这点他也和妈妈谈了(当然他说得比较谨慎迂回);如果他在家里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人,他的感觉会更好。”
看到这里土皮心里一阵“我X!老子可算成人了!”
土皮1个多月前刚刚拥有一个这样的空间,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出租屋单间。从小土皮的理想生活就是能拥有自己的生活小空间,就连毕业离开学校的前一个月,还心心念念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份工作,租间单间,白天上班晚上独酌。然而生活总在别处,在终于实现愿望的这一个多月里,土皮过得并不好。
你知道真正一个人过日子是什么感受吗?不扯理想化,如果你没真正试过,土皮敢说你不知道。土皮算是比较能跟自己独处的人,倘若一周里完全没有独处的时间,两周下来就会烦躁不堪,可刚开始独居的时候,那种关上门就绝对的不受打扰,没人问你粥可温,没人与你立黄昏的孤独感,土皮觉得,真的烈。
你可以三更半夜不睡觉,但是没有人会叫醒上班睡过头的你。
你可以偷懒一整周都不拖地,但是蚊子蟑螂晚上会找你。
你可以一整天不吃东西,也没人会煮好等你来吃。
你可以一个小时里狂抽半包烟,也没人会被你熏到。
你甚至可以豪情壮志的点一个Piza,但帮你收尾最后半个的只有垃圾堆的老鼠。
就这样浑浑噩噩、肆无忌惮挥霍过半个月,土皮成了一条僵死的咸鱼,所有愉快的享受的喜欢的事都没了意义,空虚寂寞冷,怪不得会有这样的词组存在啊。接下来的一周,土皮很戏剧化的病了,下班走在路上,脚软头晕到站不稳,半死状到药房告诉医生可能发了低烧,探了体温,39.5度,在床上睡了4天成功瘦了5斤。当然,没人知道。生病的人总矫情,高烧那几天土皮在心里活成一出出凶杀案,多悲催啊,就是死在这,一时半会怕也是没人会发现啊。真孤独。
又一周过去,周末天气不错,睡到大中午的土皮决定搞搞卫生,虽然只搬进来不到一个月,但在土皮花样作死的生活方式下,小单间跟猪圈就差一只猪的距离了。搞完卫生后土皮叫了个外卖,心满意足的边吃,边播着电影,边跟朋友聊天,接着莫名其妙红了眼圈。第一次真是感受到,人是真的离不开社交,更离不开现实的社交。都说现在的人都是低头族,离不开网络,不是的,人真正离不开的是现实生活里活生生的社交,网络社交远远不能满足一个人的社交需求啊。为什么说现在大多数聚会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上班上课是换地方玩手机,就是旅游也只是换地方玩手机罢,那是因为现在相见的成本太低,你永远置身于人群里,与别人的社交24小时不间断,不管相见的不想见的永远在眼前晃,这样的你哪还需要现实社交啊,它一直就在那。但是,当你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整周一整个月)只能透过网络去满足社交需求,你会觉得,这真他妈太恶心了,宁可下楼跟饭店的阿姨面对面聊个10分钟,也不愿意再透过四方屏幕去知道别人的点滴。
到今天土皮独居正好一个半月,起初如前头所说的种种不适已经开始在变淡。有时候夜里躺在床上土皮总会想,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现在土皮知道答案了,这不是现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是过去的自己憧憬的生活。你未来可能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样子,当然了,未来的自己肯定不会满意。因为,生活在别处,在所谓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