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的图语写作都是简友椰岛晓露出图,各种类型的图示——诙谐搞笑夸张的、含蓄引人思考的、契合节日氛围的,这些图示的提供也彰显了晓露个人的积累和宽泛、博观和厚积。
这次提供的图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两句引人思考的话语,恰恰是晓露自身的真实写照。
先说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何处。
这两句话出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苏轼曾在儋州——即晓露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所在地流放,为此,晓露仰慕着苏轼,爱戴着苏轼,多次写苏轼,这次图示又用了苏轼一篇杂说中点睛之笔墨。
《稼说送张琥》是苏轼写给好友张琥的,是一篇赠序。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第二部分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第二部分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细读这篇赠序,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通俗易懂,哲理深刻,使人感到亲切和平易。把本不相连的种庄稼和做学问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苏轼善于观察事物,善于了解和掌握和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有了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才能写出他独有的文字和哲思,也彰显了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前几天,晓露在微信上说,我前世应该是个书生,身体再不舒服,心情再不好,读起书来,就会沉浸进去。她在广博的读书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还有,晓露爱人爱买书放在家里,公务繁忙无时间读书,家里的书都让晓露读完了,作为晓露远隔千里的朋友,我实在是佩服晓露。
当然,博观不仅仅是读书,走进大自然,走进历史博物馆,走进天文馆,走进美术画展等等等等,汲取各类精华,简约审慎地取用,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形成自己的精神品格,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不显山不露水地释放出来,或有感而发,或输出作品分享,或在与人交往中不知不觉中显现你的与众不同。
博观,而后约取,在广泛地涉猎、阅读,拓宽知识面,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和经验,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观察,获取丰富的信息后,勿需全盘吸收,带有批判性思维地“约取”,从中选择、提炼出精华部分为己所用,汲取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内容,避免被过多庞杂的信息所淹没和影响。
身边不乏读书多见识广之人,有喜欢炫耀的,常常侃侃而谈,似乎读书就是为了记住里面的名言警句,每到一个场合,突出显示自己,说得天花乱坠,还不顾及他人感受,这种人实着实令人厌烦,依已只见,是不是读书读偏了,不但没有修为自己,还把生活过得乱七八糟。
我有一位远房哥哥,从小喜欢读书,成年后一年得读记几十本书,尤其喜欢历史和自然科学,可谓博览群书,但他囫囵吞枣,不善思考和“约取”,就像苏轼说的那些农民,“把庄稼地种得贫瘠不堪”。这位哥哥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紧张;父子关系陌生;工作中与同事和领导也常闹矛盾,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自己的身体也不管理,活得稀里糊涂,浑身毛病;每次和家里亲戚聚会,要么自己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要么就和聚餐的亲人们抬杠吵嘴,招致亲人们讨厌。前年不幸去世,仅仅活到六十六岁。所以,博观而约取,有其科学性,非常重要;博观而不约取,眉毛胡子一把抓,会使一个人内心混乱,生活杂乱。
博观究竟为了什么?首先要使自己成为越来越清明的一个人,让周围人感觉舒服;做人做事有序有道,对不?
人的一生需要深厚积累,积累知识、经验、技能等等,不断努力和沉淀,积极地学习、实践、积累,让自己的底蕴变得丰厚。“薄发”则是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当遇到合适的时机,能够将所积累的东西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才华,而不是急于求成或过早地过度表现。
厚积薄发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在我们单位,曾经有一位80后的挂职干部,年轻精干,好学上进,为人谦虚,给大家的基础印象不错,但大家依然认为他是来锻炼要经历,应该很稚嫩。没想到,他的一次关于外汇业务的授课,惊艳了我们所有人。本来讲授业务很枯燥,又是大多数人不熟悉的领域,想象着会有听不懂打瞌睡的,没想到那天他站在讲台上,既有教授的风范,又把难懂的业务用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娓娓道来,清晰明了。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反响极好,当时我在现场对他的评语就是“厚积薄发”“见微知著”。后来观察这位年轻人,善于学习,喜欢钻研,对于一项业务的了解和指导,必打破沙锅问到底,单位干部职工对他满心佩服,待他离开我们单位时,我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在欢送他的联欢会上,许多人都哭得稀里哗啦。是啊,一个人的实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他展现出来的,一个人要想在哪个领域成就卓越,离不开广泛的学习积累和思考体悟,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在经过多方面的锻炼和实践积累,最终必定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两句话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时时提醒我们要注重博学和积累,同时要善于提炼和运用,不断提升自己。
朋友们,只有勤奋学习、不断积累,善于思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这是永远也颠扑不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