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收获一个很赞的早起理论,忍不住马上分享。
芝加哥大学的克雷特曼和德门克在实验中发现,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他们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规律。
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后的前3小时后,会进入深度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
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我根据这一规律,梳理了自己比较常有的几种睡觉习惯。
1.当在晚上10:30入睡,按照周期,就是凌晨1:30、3:00、4:30、6:00,6:00起床的话状态会很好。
2.当在晚上11:00入睡,就是凌晨2:00、3:30、5:00、6:30,6:30起床的话状态会很好。
3.当在晚上11:30入睡,就是凌晨2:30、4:00、5:30、7:00,7:00起床的话状态会很好。
针对以上,我之所以闹钟一响就按掉,直到某个时间节点才起床,就是因为闹钟响起时我还处于睡眠周期,而不是醒来节点,如此一来,如果我要6点起床,就可以选用第一种睡觉时间。
这个关于睡眠的脑科学理论实在太神奇了,让我对睡眠时大脑工作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一旦在认知上觉醒,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意志力来支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