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多诺布喇嘛
十五年前与林海探讨艺术问题时,他已经实现了个人艺术道路的一次关键的也是根本性的转型:把艺术的问题深化为心性的问题。艺术的能力完全取决于艺术家内在的心性能力。心性——通常的认知方式无法触动,唯有最内在生命的投入,亲历至微的觉受——以证悟的方式来开启。我那时有感写下《林海的心象》一文,今天看林海的画,自是觉知内在的缘由,何止是看画,我所看到的是林海这么多年心性修炼的显现。读画读心——这是阅读中国艺术最为基本的法门。但在知识化普及的当下,艺术最内在的东西——就像城市对自然的覆盖——“道”的法则被概念化的解释和理解奉为一种表面的样式,而内在心性——中国艺术最本质的核心——在今天的艺术阅读中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中国人普遍丢失了心灵的阅读能力。这使我在赞美林海艺术的纯净心性之时,内心也会感到难言的隐痛……有谁来阅读?人们会怎样阅读?
我用“明觉”为题来表达林海艺术抉择的动因,乃是因为心性的位格中,“觉”的展现是人的内在最普遍的底层运动:从对象性的感觉、知觉,到非对象的直觉、本觉,再到内在本性的自觉、觉悟,觉性生成智慧并格一切存在。我从“格物”概念引申我对林海心性活动的感受:格界、格图、格意、格心、格觉。格——于一切存在中证得自在的位格,是我所理解的林海心灵的法度,也是他的艺术的法度。
一、格界
林海原本也属于艺术界勇于探索创新的一员。他曾深入体验并陷入由西方话语所主导的当代艺术潮流。现在被媒体和大众文化所追捧的中国当代艺术精英和国际当代艺术大亨,在近几十年形成并主导的“艺术界”,今天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与时尚消费和资本运作相关的一种行业。艺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把控(其中更深的机制暂且不言了)。问题是我相信如果林海走当代艺术的创新之路,一定会在显露的艺术舞台上风光显耀。但他在二十年前却成为一个隐者,在香山脚下的一个农宅安下修炼心性。
格界——对艺术界的直觉和自己良心的觉察,他决定出离——离开现实的鼓噪,沉浸到人类千万年所积累的丰厚资源里,佛学、道学、阳明心学……林海在和我聊天时,常说自己要承“绝学”,走“绝路”。今天想来,他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不是像其他当代艺术精英投其所好的机会把握,而是对于艺术本质之“界”的忧心、是心灵的不安使他远离艺术界热闹的外在运动,而让自己向内在沉入,听心灵之声的引领——林海由他的“用心”一路走来——这是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所给予大家的一点背景提示:有不一样的阅读,有些只是带来娱乐,有些可以净化心性。
二、格图
我和林海在佛学修习方面是同门同师,是金刚道友。以心性为基础,他主攻艺术,我的兴趣则在艺术理论。在当今的图像化时代,图像信息完全把人们的视界淹没,如何甄别图像、如何品鉴林海的画,我就自己的感受给大家一点参考。
首先,图像皆有形色,形色皆有不同(除非像克隆一样的印刷复制)。那么只要有视觉,就有图像。其次,图像的经验差别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形色方面的量积。比如一个从不出门的人与一个走遍天下、阅历无数的人,在显现的对象化视觉经验上会有很大的量的差别。二是在内在的质性经验方面,不是图像经验的量化累积,而是眼睛从外在的“看”向内在的“观”的转化能力。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决定了视觉的图像,而是眼睛的用法——如何观看的方式——从肉眼到心眼的内化程度决定着“见地”的高下。
另外,从外在图像到内在图像的深化过程,可以在三个层面得到显现:其一,睁眼皆是图像。这是在物质和肉眼层面来说的,不仅是人,任何有眼睛的生物都能看到图像,只是由于不同生物眼睛的构造不同,显现的图像大不相同。在这一层面所得到的图像皆属“物像”。就像我们用手机随处拍下的图像,都是事物的形色体量的表象记录。这类图像中,外在事物的特性起着决定的作用,人总是被动于外境触动而触景生情的。
其二,我们不仅仅被动的由外境所牵动,我们还深化为意识的觉知。不是外在有形的部分打动了我的眼睛,而是有某种东西唤醒我们的文化联想,从“物像”引申为“意象”:不仅仅是眼睛中对象物的图像,而且是我们的意识、思想、文化相关联的图像。比如有些景色让人看到印象派的油画,有些让人感受到中国水墨山水画,有些浮现为一首诗的意境,有些产生天籁般的大音……。“意象”在中国的艺境里已经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样式。
其三,在眼睛的看到与意识的联想背后,就像万物显现的背后还有无法穷尽的存在,无形之象和空性存在是唯有心灵才能相应和化现的。“心象”是心性得以呈现的样态。他不依于外在事物的形色和文化联想的形式,而是依于艺术家内在的心性状况随缘化现的。“心象”有如心性的“心电图”,与外在的图示无关,完全是内在显现的图像。这是我们在读林海作品时最难以把握的东西:不能以既有的图像和作品流派去归类,亦不能以自己既有的成见来主观化阅读,而要用此刻直接的觉受去与之相应,去感受无形的“心动”,如大象、大音所可能呈现的东西。即使没有什么感受,或是陌生的阅读都没有关系,只需要觉知有一种心性阅读的经验在向你招手。因为心性与心象的艺术与通常知识化显现的艺术在基本的图像发生原理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心性永远是宇宙存在中的未知性,她随因、随境、随缘化现。这里呈现的是林海心性的图像,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心性图像,只是在心性层面,世界存在的本质在彼此的心心相印中得到心照不宣的阅读。那么就在此刻,试试“用心”阅读的能力……
三、格意
意境、意象在中国传统艺术语境中的特性,在今天,无论在艺术家的实践还是在艺术理论的建构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套共识的概念。概念化一方面维系着传统的延续,一方面则把传统中生生之易的活性扼杀成标本,变成与亲证觉受无关的知识化阅读思考。“意”由“音+心”所构成、属心的运动方式,在知识化的今天变成了“意识”——“意”成为一种认知、一种知识生产过程的方式,不再是心性觉受、心灵感动的法门了。意境、意象在概念化的当下运作中所呈现的东西,大多都与西方抽象艺术、与西方的无意识绘画混杂,艺术家体会不到自己的“意”究为何物,“意”在“意根”、“意门”、“意境”、“意象”、“意觉”、“意识”等各种内在活动的方式中是如何开展、如何导致不同的结果,较少有人关注。如果不从自身的觉受发现能动的力量,而仅凭概念的表面引诱做艺术,“意象”作为内在的艺术已经蜕变为表面单薄的样式。
“格意”是林海艺术中对中国“意境”和“意象”论的混沌性向纯化的觉明性提升的过程。格意的能动性在林海这里是与修心紧密结合的。无为的心和有为的意,是艺术家内在性中不可或缺的“二”与“不二”。“意象”必是与有形的图像和无形的心象相互关联的凝聚,内在世界的丰厚性其实永远找不到完形的方式,更谈不上形式的空载。“意”必是心性溢满的流溢才呈现为意象、成为一种表达。在林海这里,绝不存在任何单纯形式化的意象表达。林海的画中只有流溢的线和熟知的象,简洁的画面没有多余的渲染,是因为心性中流溢的就是如此——心性的“明觉”与画面的“明度”相得益彰。而明度不是纸的留白所能达到的,乃是林海“格意”的纯化性活现的结果。
四、格心
“心”是最古老也是最时髦的观念。“心”在许多文化的用法中,大多与“心灵”、“灵魂”等通联。在当下哲学中,“心灵哲学”成为思想深层的本体论探究的新学科。而心灵与意识、精神、意志等常混杂在一起,之所以如此,是人们普遍把心看作不可及的东西,很少有人进入心性生活的缘故。
前面说过林海在二十年前的“格界”是因为“走心”、“用心”。他能觉察自己的心性是在“随心”还是“违心”的状态。其实这应是每个人基本的良知。心性即是万物的法性,也是道的体性。如果读者有机缘从阅读林海的画到阅读他的生活,你会感受到林海在心性方面的经验已到了至微的层面。心性是他存在的基本尺度,这在我相处的众多朋友中,林海是唯一的一个。
心性成长之路在世界文化中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和道路,“信仰”是许多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心交给一个信奉的神,以此获得心的慰籍;“信念”是通过道理来建立理性判断的方式,这类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只相信物质世界的存在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知识理性是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依;如果说“信仰”是宗教拯救的方式,“信念”就是哲学思辨与科学求知的方式。在心性经验的本体中,佛学发展到中国的禅宗,“明心见性”成为心灵存在的自在自觉,即不依靠外在的神,也不依靠外在知识的积累,而是充分打开自己的心门,证悟内在的觉明。林海所走的心性之路是禅宗的自觉省心之路,心与生活、艺术、思想及一切不可分的一体存在。阅读林海的画与契合他的心性同样不可分的关联在一起。
五、格觉
在佛学里,“觉”就是智慧的本源。冥觉与明觉代表了心性觉知的两端:愚痴与智慧。从冥顽愚钝的觉到深刻敏锐的觉,是反映在心性能力的不同次第上的。本来,觉的能力决定知的能力,而觉在于“用心”,知在于“用脑”。心显现为智慧,脑表现为聪明。自从“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教育的理念,通过学习看谁更聪明成为社会竞争的焦点。而智慧却成了古圣人不可企及的东西。“心主神明,脑主思辨”,神明是由心性明觉来点亮的,思辨则是对于名相知识的运筹计算,当下时局,人们普遍习于用脑,而不会用心,这就是我所担心的人们“怎么阅读林海的画”的问题。
如我在“格图”一节所说,图像的显现与存在的方式紧密关联:在物质层面(物像)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眼根)来获取图像,这是由外境给予的被动方式,发生在艺术中,就如被动的临摹、模仿、再现;在意识、思想层面(意象)是通过意根来运作的。意根中分解出“觉”与“知”的不同向度,导致觉性发展和知性发展的不同路径。意根就像一个枢纽中心,是人的内在性中最为复杂的处所,所以艺术的“意象”表现对于很多艺术家都是在不清晰的混沌状态做无意识的表达,是主观意识任意妄为的表现场所。表现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意根的作意所为。在心性层面(心象)是对于无所依持(不依于外在的物象,也不依于内在的意象)的自性本心的纯粹可能性的化现,是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中所随缘化现的东西。或为无中生有、或为第一表达,不是依于已然存在的事物或观念做衍生性的表达。艺术的纯粹性根源即在于心性透过明觉所呈现的心象流露,纯粹性的区别在于:无依——心觉于空性中随缘化现的力量,有依——依于知性累积的方式做衍生性的表达。
切身体会我在修行中的所证也在于“清净本觉心”的获得。如此体会林海画的纯净度与心的清净相应,如此方得自在。艺术从根本上不在于外部信息的所求,而在于自在之术的修为。以上几点体会是读林海画作的心得,说与大家参考。
2016年7月27日于佐钦白玛唐闭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