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机叔。
今天有些话,我不吐不快。
相信今天,影迷的朋友圈,都在刷这个大师去世。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而在刷去世新闻的同时,也都异口同声地转发一句话——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D·W·格里菲斯(左)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
这句话,跟李安包饺子梗。
“离家四个月挺难受的,”李安说。于是他离家前,包了两百多颗饺子放冰箱里,留给妻子。
侯孝贤时光梗一样。
你们都知道总有一天你们会上床,但不知道你们会在哪一天上床,这就是最好的时光。
某种意义上,变成一一碗鸡汤。
大多数人,其实搞不清楚,这句话背后的意思。
所以,今天,技叔我特意跟毒Sir要了一条位置。
想跟你们一起聊聊。
这句话,吊轨在哪?
或者说,阿巴斯的电影,到底好在哪?
那句话,是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说的。
当时他刚看完阿巴斯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是:
《橄榄树下的情人》
豆瓣评分8.3。
这部片,属于阿巴斯“生活三部曲”的收尾作品。
前两部的豆瓣评分,一个8.6,一个8.5。
好多人觉得,文艺大师们拍的电影,都是一本正经的。
但用现在的话来说,阿巴斯这个三部曲的脑洞。
一般地球人,肯定没他大。
第一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讲的是一个小学生,翻山越岭给同学送作业本的故事。
因为伊朗是个宗教国家,电影审查非常严苛。
那时候,稍微带点话题的成人题材,很难被通过。
所以那会的伊朗,盛产儿童片。
因为孩子们的故事,很少会碰到政治禁忌。
这部片,可以说掀开了伊朗儿童片的序幕。
这部片拍完了,阿巴斯又拍了续集,《生生长流》。
一般的续集,总是接着之前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可是阿巴斯这个不一样。
续集的故事很有意思。
讲的是当年拍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那个地区,遭受了地震。
影片的主角,就是上一部电影的导演。
电影讲的就是,他去探访和慰问原来那群小演员的故事。
然后在慰问的途中,他被灾区群众的乐观精神打动了。
地震摔断手的石膏上,画着一颗心,来表示灾区人民的乐观
此后,他又拍摄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电影——
《橄榄树下的情人》
这部片的故事,再次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设定。
讲拍摄《生生不息》这部片的剧组,拍戏时遇到了一个难题。
一场戏,怎么也拍不过。
一拍就拍了好几条。
最后才发现,问题出在男女演员身上。
因为男的想追求女的,可是女的受到了家庭的阻力。
戏拍完后,男的还是勇敢地追向了女的。
从这三个故事的编排上,你肯定会脱口而出——
这到底是什么鬼?
本来你以为第二部是纪录片,结果第三部告诉你——
上一部是剧情片,我才是纪录片。
基本上看完的人,不是懵逼,就是精神错乱。
不过从这点上,你大概就能明白——
阿巴斯,能被称为大师,可不是有人捧臭脚捧出来的。
这部《橄榄树下的情人》里面,还有许多非常碉堡的设计。
一般的人拍电影,会拍好多条,然后把NG的去掉。
然后把最好的拿出来给你看。
阿巴斯拍电影,也会拍好多条,然后——
把NG的镜头都拿给你看。
而且这些NG的,还都是时间很长的长镜头!
好多人估计都要说——
你把个5分钟的片段给我重播20次,你就算长片了是吧?
大师,从来不需要故弄玄虚。
真正的看点,是在这些NG镜头的空档时间里。
一个镜头NG了,剧组都要在下一次开拍前,做些准备工作。
在NG镜头里,男生和女生是在演戏。
在空档时间里,男生和女生,才有真实情感的流露。
故事的情节推动,是在这种时候发生的。
那种淳朴而深情的眼神。
那些同样质朴的表白。
我想过简单、幸福的婚姻生活。
每次等到情感积聚到一个爆发点的时候。
又因为下一个镜头要开拍了,被强行打断。
接下来一组重复的NG镜头,同样有着微妙的含义——
每当女主角要说话时,她都会把台词念错。
导演说:“你应该叫他‘侯赛因先生’,而不是‘侯赛因’”。
因为这部正在拍摄的电影里,他俩是夫妻关系。
可现实情况中,女方并没有明确接受男方的表白。
女方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说错台词,就表达了她内心的抗争过程。
大家想象下,如果没有这么多NG镜头的重复。
男生能找到表白机会么?
女生能表现出自己的坚决态度么?
你看,阿巴斯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换作一般的电影,你会觉得这是重复。
可是在他的电影里,重复只是表象。
因为有些力量,需要时间来积蓄。
肯花时间,才能更好地观察和发现事物。
——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世界》(译者:@duan_shaofeng)
想明白了这点,其实就能理解之前那句鸡汤式的话了。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是指现代电影讲故事的方法,是格里菲斯创立的——
故事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
因为电影的时长是有限的,所以故事的每个阶段,也是有限的。
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
比如,格里菲斯最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法:
影片的最后一分钟,必须让男主角去营救女主角,而且必须在这一分钟里,克服阻碍完成营救。
《破碎之花》是格里菲斯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
但因为所有事情都是被规划好的,所以观众看多了,就会觉得——
这些情节和镜头,都是人硬塞进来的。
换句话说,都是虚构的。
阿巴斯,却反其道行之。
不仅事件可以不断重复。
人物的动机和目标,也不会一开始就明确告诉你。
在《樱桃的滋味》里,你开始根本不知道主角在干啥。
只知道他在找人,漫无目的的找人。
直到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他才告诉你答案——
这人想自杀。
如果我有回应,就把我拉上来。
如果我没有回答。
就拿20铲土把我埋了。
可之前的那些戏份,就可以完全省略掉了么?
不是的。
因为有了那些,你才能感受到——
主角长时间的漫无目的,是因为他犹豫,他怕死。
在《橄榄树下的情人》里,也有这样的招数。
比如,你直到最后,也不明白女的到底有没有答应男的。
你一次又一次等待结果。
可是时间过去,这个结果还是没出现。
如果你习惯看好莱坞电影,会觉得——
看到最后都没个答案,有啥意思?
可在阿巴斯看来,这种“浪费时间”的等待,可能才是电影的价值。
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生活。
他之所以相信这些话是他自己说的,是因为他知道这些话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了,这些对话是属于他的。
——阿巴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世界》(译者:@duan_shaofeng)
换言之,他的电影,不会让你觉得是虚构——
而是真实的。
因为他的电影,有重复,有等待,却没有答案。
我们的真实生活,不就是如此?
更为刁钻的是,阿巴斯的这种“真实”,并不是真的真实。
那些电影里被NG几次的画面,其实真正拍的时候——
被NG更多。
可是阿巴斯,可以挑选出适当数量的NG镜头,呈现给你。
让你觉得:他把所有的都给你看了。
他的手法之所以高明,是因为——
他会让你觉得,他没有手法。
在看似重复的循环中,用时间积蓄情感的力量。
在看似真实的故事中,用技巧抹去雕琢的裂痕。
《随风而逝》,1999
打个比方来形容。
格里菲斯为代表的电影,他们的终极目的是——
发明一个智能电饭煲,在设定的时间里,给你煮出最好的汤。
可是阿巴斯一出现,却拿出了一个老砂锅和一捆柴。
点着了,用砂锅慢慢炖。
有的人嘴馋心急,等了十来分钟,等不及了,去买电饭煲。
可是那些耐心的人,等了两个小时——
终于喝到了老火炖出来的,那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