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十八岁之前觉得很远很远,可是年纪渐长,死神就突然近距离的出现在你对面,你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悄然离去。
我近距离的面对过死神两次:一次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弟重伤住院,我请假赶回家在医院里待了一个星期,每天面对的是医院里充满绝望气息的消毒水气味和亲人流不尽的眼泪。第二次是外公的离世,在外公离世前几天回到家中陪伴外公度过了最后的一段时光。第一次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手足无措,什么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只是一味的催眠自己这不是真的。第一次从面对亲人的离去到接受我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连最后的丧礼我都没有回家,我害怕看到我熟悉的那个人被埋入土壤之后他就真的消失了。第二次面对外公的离去我后知后觉,回到学校之后在图书馆自习室想到我们再也无法想见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流,咬着嘴唇忍着声音哭了半个小时才感觉心活过来了,也是在眼泪止住的那一刹那我接受了外公离世的事实,我觉得与其让八十几的老人忍受病痛的折磨还不如就此解脱,让生命轮回重新开始。
我还是不曾思考过死亡这个沉重的课题,对于人生才刚刚起步的人来说太过于残忍,我不愿意去想象我最爱的人有一天会离我而去或者是突然有一天我会离这个世界而去,虽然这不可避免。最近刚刚看完《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书的作者兼主人公---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给了我那么一点点的勇气去思考,去探索。
保罗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名作家。他成长在亚利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其后于剑桥大学取得了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在神经外科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正当他的事业处于巅峰时刻之时他被确诊为患有肺癌,并且是晚期。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正是他与癌症搏斗的那两年中写的。书名来自于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中的句子:“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为死后的空气。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时尽,灵魂无绝期”。他没有过多地悲叹生命的脆弱,也没有抱有一定能克服癌症的幻想,他很理性地记录着他与癌症抗衡的过程又很感性地感激着有爱的陪伴与支持。他回忆着他的过去,又创造了一个新的短暂的未来,他传递着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坚韧,又传递着“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的忠告。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他一直探索着生命存在的意义,他用最后这一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所以我不禁想问:如果你离死亡还有一年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如果是一个月呢?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的是什么,也许按照中国现在的平均寿命我能活到75岁,也许更长或者突然的变故让我提前离世。保罗曾说:“一场突然的变故能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生活的轨迹”,从生到死就是从希望的轨迹走到绝望的轨迹上,从死到生就是从绝壁的悬崖上扔下了一根绳索。我曾计划着四十岁之前将自己交给事业和家庭,那么我离四十岁之前还有十八年的时间,我拿八年去探索世界,去遇见我爱的人、去找寻我热爱的事业,再拿十年的时间去巩固我的事业、照看我的家庭。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变故我应该能如愿以偿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我们都不愿意去思考那突如其来的变故会是什么?但我现在愿意与保尔一同勇敢地去探索死亡,如果死神没有那么着急地赶来,就像保罗一样,死神给了他约两年的时间去安排自己剩下的事情。如果我也有如此好运,我会如何?如果我已按照自己的计划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死并不可怕,难的是如何安抚生者的悲伤。若我的丈夫如保罗的妻子爱他一般爱我,我希望他也能再次遇到一个真心爱他的人,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坚强,少了我的爱让ta也能好好爱自己。还有我的母亲,也许对她来说这是个致命的打击,她将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我,我却未回报分毫,尽管悲伤无法抚平,但我还是希望她能好好生活下去。未来充满了太多未知,而我今年也才22岁,我很难想到更多更有责任感的面对死亡的方式,而我唯一希冀的就是不要有人因为我的离去而永远悲伤。
现在的我对生活还无比留恋,我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没有去完成,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我要好好的活、认真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