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带领阅读中的一些发现和感受。
第一件事,关于手写。在开始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我请家长们鼓励孩子手写提交答案。我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心中是没底的,觉得可能不会收到手写答案,所以,我留了另一个选择,可以微信语音提交。这是因为我了解到的目前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七八年级孩子的中文书写状况,其实都不容乐观。这固然跟目前这个小班的孩子所处学校背景有关,孩子在中英文双语学习环境下,很容易偏向英语;也跟我们现在生活中电子设备普及有关,而且这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孩子们从小接触手机,电脑,iPAD,无师自通使用键盘,手写练习的机会大大减少,现在要他们手写几个字,他们会嫌烦,如果是写中文,那就更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屑。
我女儿告诉过我一件事,充分说明了这种不想写中文的情况最后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她的IB中文班老师再三提醒大家在作业和考卷上写上中文名字,但是还是有人偷懒只写英文名字。老师为了鼓励大家,点了我女儿的名字,说道某某某她的名字笔画那么多,她都每次写中文名字,大家应该都能写好啊!女儿说,同样的表扬,她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受到过,当时感觉非常骄傲;而现在是高中最后一年,听到老师表扬,虽然明白老师用心良苦,还是有点感觉啼笑皆非。老师的用心良苦是因为,参加IB中文考试的话,还是要手写答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尝试鼓励孩子们在这次阅读课上手写答题。因为他们还有很多考试要面对,但是他们手写练习的机会又是那么少。
我很高兴地看到,有三位同学是坚持提交手写答案的。虽然家长都自谦说孩子的字写得不好,但是我看出这几个孩子都是用了最认真的字体。这说明了他们的态度,也说明了他们是有这个基础的。只要肯写,就会越写越好。其他没有手写的孩子,前面已经说了,是一个习惯问题,他们还需要更多时间更多鼓励,一步一步来。
第二件事,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书中,舅舅指出小哥白尼作为一个中学生,还是一个消费者,小哥白尼的同学浦川,因为要帮家里做工维持店铺生意,已经是一个生产者了。我请孩子们讲出身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时,收到了一些很有趣的回答。有个孩子说奶奶是个生产者,平时在花园里种蔬菜给全家吃。我很喜欢这个孩子的观察,也从这个孩子的观察中感受到他和奶奶的感情。也有说妈妈是消费者,因为全家必需物品都是妈妈采购的,这就只看到妈妈花钱的时候,没有看到妈妈挣钱或者是为全家作出的其他贡献,我建议孩子和妈妈去聊一下,去发现那些他没看到的妈妈的其他方面。还有一个孩子,他回答每个人都可能同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我给他建议去和父母聊一下,父母生产出多少?消费多少?创造的价值在哪里?希望通过带领和讨论,孩子能看到在日常生活中身边亲人的付出,希望他们能像小哥白尼一样,从小事联想到大道理,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背后都有父母或者亲人在为他们工作、劳动、辛苦付出。
第三件事,贫富。区分书中小哥白尼和同学浦川的家庭属于什么阶层,是难不倒孩子们的。请他们说出自己的家庭出于什么阶层时,其实是需要一些参照条件的,比如,有没有一个平均收入标准,或者是跟谁比较,等等。七八年级孩子想法比较简单,没问什么标准,参照对象,直接把自己家归类到“富裕”。我猜想因为读了这本书,因为刚刚了解了里面比较贫困的浦川一家,他们可能无意识中就把自己家跟浦川家做了对比。只有一个孩子把自己家定义为“小康和富裕之间”,我觉得可能是孩子跟父母曾经就这个问题讨论过。
问这个问题,当然没有任何让孩子们炫富的目的。只是想让孩子明白“贫”和“富”是相对的,取决于你的比较对象。书中后面的章节里,也描写了另一个同学的家庭情况,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这家和浦川以及小哥白尼的家庭的不同。通过这种比较,孩子们可以了解,“富”的标准很难由个人判定,但是“足”的标准却是每个人可以根据内心感受来决定的。
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请孩子们谈一下身边有没有不同阶层的人或者家庭。有孩子说到身边没有,但是知道在偏远地区有很贫困的家庭。也有孩子是通过以往的捐助活动了解到贫困地区有人需要靠帮助才能生活。我请孩子们继续了解,继续思考,最好是从身边了解起来。我家儿子今天和钟点工阿姨聊了五分钟,了解到阿姨读到小学就辍学,十五岁出去打工,第一个月挣到180元,寄回家100元,自己用80元作为一个月的生活费,现在每天工作时间排满,甚至希望春节还能加班多接点活。整个过程他认真听认真问,最后还谢了阿姨。事后他问我阿姨现在工资多少?是否足够生活?也许他还不会像书中的小哥白尼一样进行深度思考,但是他的态度我很满意,他对阿姨一直尊重有礼,还显示了关心。就像书中的舅舅所说的,当你越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件事就会越重要。这件事,说的就是“作为人,在贫穷的境况中不该看低自己,在富裕的生活中也不要自以为是。自始至终,我们都必须着眼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谢谢孩子们的参与,也谢谢家长的支持!我将继续给大家分享带领中那些有趣和令人感动的小事。祝大家春节快乐!我们年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