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又到周三了,今天是明睿书院心教育交流群系列微课——明睿养育第四课。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孩子犯错要不要惩罚他?
这个问题应该困扰了很多父母,因为看到孩子犯错之后父母本能的会焦虑,觉得如果没有惩罚孩子就是父母没有尽到责任,不能教会孩子更好的做事情。而且还会丧失这次犯错之后学习的机会,如果这样想那么在这个层面上首先恭喜你,你想对了。那么在具体的行为上惩罚孩子无论是指责、打骂或各种各样的惩罚。
对于孩子来讲,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像父母最开始的初衷一样从这个错误里面学习到应该学习的知识或者能力呢?
还有一种情况:他并不是想让孩子从这次错误中学习,而是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本能的会激起父母儿时的一些记忆。比如父母小时候犯了一些错误:摔碎了一个碗,弄坏了食物,就会被父母进行比较严厉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等等。因为那个时代资源比较匮乏孩子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对家庭来讲都蒙受了一些损失,那么父母就会对这个损失心疼,一时无法消化。就会通过打骂孩子来转移、消化那一刻对那个被破坏物品产生的心疼感或者焦虑感。
而在这个时代,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都已经极度发达不存在这样的心疼。但是曾经父母在心里留下的焦虑感还是存在于细胞里的。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会被再次激活,再次激活的焦虑就需要一个人来转嫁。如果在那一刻父母不能够为自己的情绪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消化那个情绪就本能的会用曾经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每次上明睿养育我都会讲一些生活中和书院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案例跟大家共同探讨,更深入地了解。那这个主题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呢?
比如我们每次上心理课的时候都会问孩子:你们有没有把我们之前学过的东西用出来?因为你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让他们去举例子或者他们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拿出来让他们看如何应对和解决。正好昨天心理课开始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中午午休的时候我在房间里听到外面发生了这样的一个事情,请大家用自己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一下这个同学,分析一下他当时遇到的情况是怎样的,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先简单的描述一下当时发生的情况:我在房间里休息的时候,听到书院的一个十二岁的女生在和小班的两个小朋友在大厅里玩,玩的时候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听到小男孩儿各种尖叫,还有骂声。也听到那个大女孩对小男孩儿的呵斥。这个混乱大致持续了十五分钟,小男生的尖叫声也比较尖利,肯定会影响到午休的哥哥姐姐和老师们。
之前也有同学提出过这个问题,说每一次在午休的时候大女孩儿在跟小朋友们玩的时候常常会惹两个小孩子哭闹。这个哭闹声又会吵到哥哥姐姐们休息,他们就问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通常我们听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马上去解决这个事情,而是找一个恰当的契机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当时我没有马上出去制止他们,而是把这个事情放到第二天上心理课的时候解决。
我就说昨天在午休的时候我在房间听到这样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可不可以邀请这个女生把昨天发生的事情整个描述一下。这个女生描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就说小男生在已经吃过午饭的情况下又去西点房再吃零食就看到了巧克力酱。然后他吃了一些巧克力酱之后可能想拿出来跟另外一个小女生还有姐姐分享,拿出来的时候巧克力酱就撒在了地上。
大女孩和小女孩就去帮忙,帮忙的时候大女生就去指责这个小男生,指责的时候小男生就很不高兴!然后就回骂,那个女生觉得你做错事情还敢骂我。就推了小男生一把,小男生就很生气,但是他才五岁,所以就用尖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的时候还不过瘾就用脚踢大女孩儿。然后大女孩儿又推他一把,这个小男生的尖叫声又高出几个分贝。
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就让其他的孩子来分析这个事情该如何解决,其他孩子用我们学过的心理知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解读。之后我就问他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大部分时候当然都是无意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我每天也会犯错,所以每天我都会写反思日志去想今天有什么样的事情我原本可以做得更好。我会使用富兰克林的十三个道德品质和高效人士的七个能力进行对标。
有时候反思过程会长达一两个小时,无论是曾国藩的吾日三省吾身,富兰克林的十三个道德准则,以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们学到之后就一定要去实践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思维和行为。
我对他们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来感受一下,你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一刻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说:那个时候很紧张、很内疚、很自责。我就问他们当你内疚自责的时候,你想要做什么,大家就说想要补救这件事情,也会去反思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听起来是很好的,我说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去指责你或者呵斥你。你的内疚会转化成什么?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类似的事情中说:如果这个时候正在内疚,然后被指责或呵斥了就会转化成愤怒想要指责回去。想用吵架把情绪转嫁出去。如果久了的话很多人做错事情之后马上就会说:都怪你,在这个地方放东西,所以绊到我了或者都怪你……马上就想先去指责别人。反而把自省的过程给跳过去了。
所以看到别人已经做错了事情给他空间让他去消化内疚。同时给空间和时间,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方法,这个就是自然形成的后果,他还要去想补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因果关系会让他学会怎么去承担自然后果,那么孩子的责任心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然后我跟孩子们讲了这是第一层。别人做错事情之后至少要做到我们是有素质、有修养的。别人做错事情是别人的事情,天下有三件事情: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做错事情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们的事儿?我们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什么?如果你想帮忙那么就毫无怨言的去帮忙。如果你能够做得更好,那么你可以给予对方支持和理解。比如我看到你想拿出这个东西来跟我们分享,结果分享的时候走路不小心把东西撒了,我想你现在一定是内疚又自责吧。
同样这一天也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一个事情就是有一个男生上古琴课的时候,没有用自己的古琴,那天我出差了他就用我的古琴,结果弄断了一根弦。他就很忐忑的给我打电话说:那个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碰就断了。我只是告诉他,我们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怎么换弦,弦已经断了这是发生的事情了。我们就接受它,然后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
后来这个男孩就想了好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也学到很多,这一刻我想他的责任心会变得更强。
同样另外一件事情也是小朋友们,他们在练功厅把很多的垫子弄得很乱。玩过之后也不收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告诉他们要清理整洁,在清理整洁的过程中他们说:哎呀我不会啊!然后就慢慢地聚焦他们怎么样把毯子折叠好,那么在不会的时候我就一个一个教。如果我去清理可能用十分钟就做完了,但是教他们的时候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最后做的过程中小男生说:哎呀!清理垫子好麻烦啊!然后我说:对呀那你打开它的时候麻烦吗?
小男孩说:我弄乱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麻烦,没想到重新把它叠整齐会这么费劲。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就是体验了一个自然的后果,你惩罚他的话反而会浪费这个犯错而产生的学习机会。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无论以任何理由都不要去惩罚孩子,而是通过让孩子体验这个自然的后果,把它转变成学习的机会、提升孩子责任心的机会。
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惩罚孩子可以用暂停法,在一个比较出名的栏目,在育儿栏目里面叫超级保姆就比较提倡这种暂停法就是孩子犯错了之后让孩子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去反省。比如说三岁就反省三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不许跟她讲话,直到孩子知错了就可以重新回来,这个方法其实一样的就是不管以什么样的惩罚都不能够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让孩子通过犯错发展出更牢固的责任心。
这是今天的微课主题:孩子犯错之后要不要惩罚孩子当然结论是:无论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尽可能去避免,而是直接通过自然的后果帮助孩子发展出更牢固的责任心。
另外是回答上一堂课遗留的一个问题:上一堂课讲完之后就是关于怎么样通过游戏发展出来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在日常学习中用同样的方法热爱学习,产生兴趣。马上有一个家长分享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就是:在家里带着孩子一块儿抄经典,家长觉得那个很好就让孩子来抄,实际上正好我们这月读的书是《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教育实际上是在实践和体验当中的。再好的道理如果不体验、实践就无法转化成智慧,我们在设计学习内容的时候也要去考虑,你设计的学习内容孩子是否真的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到,如果没有跟他的生活挂钩,那么他就会觉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已经太多了,如果我们能够应用好生活本身的学习素材,就已经能够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的东西了。就像刚才我们讲的通过孩子犯错培养出他放任责任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书院里面每天要发生很多,我们每天上课的时候从来都不用书上的案例,书上的案例作为一个引子,之后用的全是生活中的例子,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越来越信手拈来。他们也会去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东西来让大家分析,学习到的东西再反馈到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分享完这个事件之后所有人的分析都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了:就是我们都是为了从错误当中学习,我们在分享案例的时候也不会去指责这个女孩儿做的不对。反而会鼓励她说你分享的这个案例帮助大家都学会了怎样去应对类似的情况。那么我们下一次都不会在同样一个坑里再跌倒了,他们都不会去避讳分享自己的一些困扰或者已经做的不好的事情,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去指责她或者嘲笑她,每个人都分享。然后都会从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到东西,这个就变成了我们书院一个传统学习方式,传统就是从生活本身找到素材来学习。
谢谢大家这是我们今天的微课,再见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