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压力有点大,不到一个月,瘦了快十斤。
家里人说再瘦就不好看了,我就想办法解决一下压力吧。
我们时常感受到的压力,用压差一词来形容更加妥当,内在认知和外在事实的差异让我们感受到了压差,这种压差让我们感受到了力的存在。
这种差异就像是初中学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充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所以压力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好朋友」。
前面说了,压力的产生是因为内在认知和外在事实的差异,所以,压力的根源是我们的内在认知,因为彼此的认知差异,我们每个人的压力类型和多少都是不相同的。当然,一些共同的社会认知会带给我们类似的压力。
同时认知本身产生不了压力,它需要外界事实作为诱因。这里的外界事实有两类,生物性和社会性。
前者是个人的缺陷,包括生理和心理,比如因为一些意外导致身体残疾,比如拖延症。后者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链接,包括家庭、同事等。
我们想要从源头上解决自己的压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调节内在认知、改变外在诱因
调节内在认知往往是进行身心灵的提升,这是一个见效缓慢的过程,不过可以说是一劳永逸。调节内在认知更适用于生物性的压力,对于某些外在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比如身体的缺陷,就只能通过调节认知来避免压力的产生。而对于拖延症之类的心理性压力,好坏取决于度的把握,通过认知的调整,我们更有可能利用它好的一面。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外在诱因其实也是和个人相关的,所以我们也能从自己出发,改变诱因。这种方式更适用于社会性的压力,因为你和别人的矛盾并不会因为你一时忍让或者不在乎的态度而消失,主动沟通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对于已经形成的压力,我们要达成两个共识:
1.对于压力,堵不如疏。这个道理是大禹治水总结出来的,适用于压力。
2.对于压力,我们有调节和消化能力。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一样,都有一定的免疫和调节能力。
基于这两个共识,我们可以通过将压力大事化小,从而消化,也可以先让消化系统歇一歇。
我们可以通过精力管理、目标管理,将压力拆分,同时找到疏通的方法和渠道。
如果你喜欢静,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记日志的方式,让自己歇一歇。
如果你喜欢动,可以通过定期锻炼、人际沟通来让自己歇一歇。
不过,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压力对自己的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性,决定好坏的是度。
压力坏的影响,在生理方面,会让我们头痛、失眠、食欲不振,也可能会减寿(据说这个是信则有)。在心理方面,压力过度,会对未来焦虑,对过去抑郁。
压力好的影响,在于它的驱动性。压力会提高我们的效率,「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压力能给我们勇气,临毕业表白,这种事不少见。
所以,从度的角度来看,除了释压,我们也要学会适压。
做到适压,意味着我们能够掌控压力的产生和消化,也就需要我们对自身有足够的掌控,包括对内在认知和外在事实的掌控。
这种掌控需要精细化管理,接下来聊一聊,通过定位进行自我管理。
定位包括三个阶段,定位目标、定位现状、定位路径。
第一阶段,定位目标。可以通过与自我对话或者与别人沟通来寻找自己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目标需要的能力、资源。
第二阶段,定位现状。比照目标,明确自身优劣和可用资源,这建立在目标导向的基础上,也是会让我们感受到压力的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定位路径。两点确定一条线段,有了目标和现状,我们就可以确定之间的路径,并将之细化拆分,确定评价和监督的方法,这是通过行动对压力进行疏解的一个阶段。
说了那么多,真的能够让内在认知和外在事实平衡,不让自己感受到压力吗?
我只能残酷地说,不能。
事情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通过定位管理,也不过降到十有三四,疏解之后仍消化不了的,还是会有。
这时候,若已尽力,则无悔矣,大大方方地说声,
压力,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