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机缘巧合之下我一口气读完了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通俗读物,通过这本书所描绘的孔子的一生,我重新认识了孔子,感受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人物,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些有点张口就来的中学生必背的文学常识,并没有让我从中体会到孔子的伟大,只觉得是空泛的概念。看完全书,我看到了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跌宕起伏,在政坛历经坎坷,却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孔子绝粮。周游列国期间,由于战乱,孔子被乱兵包围住,带的粮食也吃完了,跟从的弟子们又饿又累,有些人已经病倒了。但是孔子还照常给弟子们讲学,照常弹琴唱歌,弟子们都不理解,十分疑惑。
孔子面对弟子们的疑惑,思考怎么破解。他叫来弟子,问:“我们为什么会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仁德和智慧不够,别人不相信我们,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子贡认为理想太高,降低理想就会有人来帮助;颜渊认为,理想虽然高,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实现,不管别人是否认可。孔子十分认同颜渊的话,并传播给了其他弟子,使他们坚持到楚军营救他们的那一天。
孔子面对困境,不退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弟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教学,对弟子们进行启发教育。然后,针对弟子们的回答,孔子一一进行批评、引导,阐发追求大道的意义和他们受难的价值,从而把弟子们视作痛苦的绝粮逆境,转化为他们人格修养的一场磨练。
孔子把广阔天地和一切际遇,都当成了课堂和教材。甚至在问路这样的琐碎的情境里,弟子们通过孔子的言行举止,都能领悟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求同存异的宽容精神。
《孔子的故事》在娓娓道来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他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也蕴藏着常人无法触及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