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宋代,我们通常会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在各民族政权林立,并大有吞并汉族政权之势的历史夹缝中,宋代出现了国力、财政的贫乏,出现了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的困窘。
但是就是这样积弱的宋代,它的科技发展却成为古代中国的顶峰,其辉煌成就无法掩盖的:
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出现了“煤铁革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
世界第一部科技百科全书《梦溪笔谈》、第一本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第一本军械制造著作《武经总要》、还有第一本类书《太平御览》等著作都出现在宋代;
尤为瞩目的是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也都是在宋代;
……
英国剑桥大学院士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我们不禁疑问,在这个积贫积弱的宋代,何以产生如此瞩目的科技成就?
首先,商业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科技成果辈出的经济根源。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都是重农抑商,而宋朝是唯一不大规模抑制商业发展的朝代,所以宋朝的商业很繁荣,这就促进了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又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这就促进了宋朝各个方面的发展。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在上层精英和民众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就是商人。他们不仅促进都市商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为了方便商业交换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是在北宋时期出现的。
11世纪前期,宋朝非农业税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农业税。宋神宗时期一年铸钱多达500万贯,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可以和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万吨到18万吨相媲美。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就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质与经济基础。
其次,军事斗争的外在需要刺激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宋朝敌人多达四个: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蒙古,可谓强敌环绕,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期迫使无法在北方继续生存的辽、金、蒙古游牧民族不得不全力向南拓展生存空间,从而造成了对宋的持久的军事压力。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军事上保留大草原骑马民族的凶悍,在政教上又采用文明制度和意识形态,有着灭亡宋朝的战略需求与决心和灭掉宋朝的实力。
宋朝面对这些都欲置其死地的强敌却有天然的不足。宋朝的军队缺乏马匹无力与北方的骑兵对抗;失去“幽云十六州”,几千里江山无险可守。实行“重文抑武”的策略,致使名将凤毛麟角,缺乏可带兵打仗之人。
农耕民族面对野蛮的游牧民族入侵时,机动性和兵种上都落后对方,这更需要靠先进武器和军事谋略来取胜,在这些大不利的条件下,宋朝想和强者周旋就只能改进装备。
这样就推动了冶金、煤矿、火炮、船舶等与军事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科技行业的发展。而宋朝也就成了中国历代步兵装备最好的朝代,水师也是当时世界最强的水师。
最后,化民成俗的教育奠定了科技发展的人才基础。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
宋代官学充分淡化了学生的身份背景,即便是艰难谋生的下层百姓,也要每日积攒一二文钱,让儿子将来有机会入学。
作为地方教育的场所宋代的书院是对官学的补充,培养了大批士人和名公大臣,弘扬了儒家文化,为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出现了以家族为单位的义学,很多有经济能力的家族均“延师家塾,教子若孙”,以及蒙学的盛行与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的盛行为宋代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积贫积弱的宋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在思想意识、军事科技、教育体制方面不断的改变着,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它创造出的科技成就,成为中国科技历史乃至世界科技历史上的一朵奇葩,放射出奇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