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果问起时下对日本演艺圈稍有了解的年轻人,日本目前在中国人气最高的女演员是谁,新垣结衣纵即使不位居榜首,必然也榜上有名。
今年3月9日的时候,新垣结衣主演的电影《恋爱回旋》从日本引进国内。
在上映前,无论是发行商还是引进方对于这次电影引进信心满满。
毕竟,《恋爱回旋》的主题是日本电影里最讨巧的热血运动类题材,题材主题又是中国的国球“乒乓球”。
电影在日本的票房高达15亿日元,豆瓣评分也不低,有7.9分。
更何况,还有新垣结衣。
这位出生于1988年的女演员从出演《恋空》开始就变成了中国日饭圈众人的梦中女神,出演大热日剧《LegalHigh》的女主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在国内许多视频网站上的日本女演员排行榜中,新垣结衣的名字常年榜上有名,并经常位居前三。
在B站中更是一出现新垣结衣的画面,立刻出现很多人在刷类似“我老婆”的字样。
这次《恋爱回旋》引进国内,是新垣结衣本人在国内院线首秀。
发行方的野心也很大,单独请新垣结衣拍了一条宣传片,宣传片当中的新垣结衣带着网友评价的“看到的一瞬间就能治愈我”的招牌笑容说:
“一定要来电影院多多支持我的新电影!”
B站弹幕里叫好声一片,评论最高的说:“朋友们,是时候拿出你们的实力去支持你们的老婆了!”
可是结果却让所有人吃惊,《恋爱回旋》上映31天,票房仅1620万。
这个成绩甚至都不能说不尽如人意了,简直是滑铁卢般的雪崩。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同为引进片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在先前多部印度神作的铺垫下,这部题材不算大众,也缺乏巨星站台的电影在国内票房都超过了2亿。
就连之前大家抨击甚猛的《小时代》四部曲,也没有一部跌破1亿,这还是在几年前。
甚至就连去年上映的几部动画剧场版——《哆啦A梦·大雄与日本诞生》、《海贼王·黄金城》都票房过亿。
虽说唯票房论遑论客观,《恋爱回旋》的上映时机和排片量都有诸多猫腻,可1620万这个答卷明显让人有些尴尬到难堪。
另一条让我觉得有兴趣的新闻就发生在清明节假期的最后一天。
谢娜的微博粉丝突破一个亿,成为了中国首个粉丝过亿的社交账号。同样,如我一些朋友所说的那样——“肯定没这么多,有水分”,可根据互动数来说,谢娜的粉丝数也绝对不容小觑,就算只有60%是真正粉丝,那也就意味着每23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微博上关注了谢娜。
这位在综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湖南台实至名归的一姐,凭借《快乐大本营》的辛勤付出和与丈夫张杰的温情互动,取代了早些年的姚晨,成为了中国实至名归的“微博女王”。
可尽管如此,在除微博之外的平台上,提到谢娜,和新垣结衣几乎一边倒的0差评相比,谢娜的风评却是五五开。随手点开一条相关新闻底下的评论,从“装疯卖傻”到“土气满满”之类的差评几乎每条新闻都能看到。
可事实却足够让人意外。谢娜的一亿微博粉丝和新垣结衣惨淡的一千万票房对比强烈。
而在这背后的,是默默无闻又数量庞大的大多数。
-贰-
同样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知乎和快手。
知乎创立于2012年,在2014年年底,知乎第一次在用户流量上超过了人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问答社区网站。之后,知乎又先后拿到了两轮融资,C轮由腾讯领头,1000万美金,估值1亿,D轮由今日资本领头,1亿美金,估值10亿。
而在今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知乎的创始人周源也和一众互联网大佬一起坐在了酒桌上合影。
知乎网站氛围一向以高逼格著称,甚至在网友间戏言“年薪100万才刚刚到知乎平均水平线”。与此相对的还有随处可见的名校毕业生。根据一次调查中,知乎的本科学历以上用户占比80%,名校硕士生与博士生数不胜数。
这从知乎的认证方式上也可见一斑:只有学历达到了博士及以上,通过递交相关证明以后才可获得知乎的蓝标认证。
可也就在完成了D轮融资以后不久,2017年10月知乎的注册用户才突破1亿大关。从0到一个亿,知乎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
而快手则是另一个反例。这款一开始就把位置瞄准草根的短视频网站,上线没多久就因为内容充斥着大量低俗、自残和哗众取宠的内容而饱受诟病。
前几个月,点开快手上的视频,稍加留心就会看到许多表演者在利用“生吃猪肉”、“吹啤酒”和“裤裆炸鞭炮”等各种方式博取眼球与点击量。
许多内容由于过于低俗,快手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改,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前几天,网信办刚刚下达了关于快手的整改意见,快手随即响应,封掉了一批大号。其中的“社会摇”创始人牌牌琦也惨遭牵连。
而牌牌琦粉丝数有3500万。快手的注册用户数已达7亿,活跃人数达1亿。相较于知乎用户的稳定增长,快手的增长算是火山喷发式的。
无论是新垣结衣和谢娜,还是知乎和快手,这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却反映了同一个道理:
沉默的才是大多数。
-叁-
有部电影,叫做《楚门的世界》,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打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肥皂剧里面,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演员。而他却以为这就是一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看起来有些荒诞,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上演。
我们在论坛上唇枪舌战、我们在朋友圈里愤慨留言,我们在弹幕中为自己喜欢的小众歌手打call,并和其他人讨论热烈。
我们以为这就是外面的世界。
王小波在他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里说过:与沉默的大多数相反,任何时代都有人在公共场合喋喋不休,我觉得他们是少数人,可能有人会不同意。如福科先生所言:话语即权力。话语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想证明说话者与众不同,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
这段话,我深以为然。
现在虽然各种发生渠道多如牛毛,更多的平台让公众的声音得以放大,可发生的依旧是少数人。发声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特权。
能发声并掌握主流言论权力的,永远是一小撮人。就像无论在公众号还是在知乎上,精英人群们高喊: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在抱怨月薪过万只能讨饭,在肆意抒发自己对于时代不满和焦虑的时候,在北上广深假装生活的时候,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的沉默人群却在海底下。
他们数量庞大,他们默默无闻。就好像身处另一个世界。
可是沉默也是一种力量,并且随着时代进步,这股无形的力量正在逐步施展它的拳脚。就好比前几年的美国大选,在精英媒体发声的主流平台上,希拉里一路高歌猛进,却猝不及防地输给了在社交网站上风生水起的特朗普。
群众们不会发声,但却可用行动表明态度。
同样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是发声的人群中的一员。
不光在知乎、公众号还是其他平台,又或者是自己的朋友圈,我似乎总是在说话。我传递观点,我发布内容,同样我也大胆地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传到平台,以获取共鸣或赞同。
这几乎已经成了习惯。可是,我刚刚又去翻了翻自己的微信,我微信好友有800多个,能够做到稳定更新朋友圈的,只有200人不到。四分之一都没有。
而这当中又是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者占大多数似乎是一个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通用的铁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发声的欲望,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发声的渠道。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意见,或人云亦云。在必要的时刻,他们会用自己无声的举动来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林夕给容祖儿写过一首歌,叫《搜神记》,里面有句歌词:“困在微小宇宙损失对大世界的好奇”。说的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但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眼前所见的那样,我们以为见到的就是真实、听到的必然理智。发出声音的才是真正的主流,可仔细想想,我们都身处楚门的世界而不自知。
因此,作为一个发声者,我对于沉默的那些朋友不仅理解而且尊重。作为世界构成的绝大多数,沉默的人群对于我的无知和自大保持了理性与克制,同时时时提醒我,要多看一些,多听一些。不仅要听那些发言的人,也要去听那些不说话的人。更重要的是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
而对世界时常保持着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不仅能让人保证理智,也能让人保证有趣。
否则的话,会不会太无趣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