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那年,邻居家的婶婶问我:娜娜你长大想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我毫不犹豫地说,像哥哥一样的。为什么不是像爸爸一样的男人?我低头不语。
儿时的记忆里,只有父母争吵的声音。
父亲性格暴躁,一言不合就吵架,加之陕西特有的大男子主义,妻子低下的家庭地位,母亲除了哭就只能回老姑家(母亲父母走得早)。每次父亲摔门而出,母亲都扶桌而泣。父母吵架时,我低着头不敢说话,但母亲的委屈全都看在眼里。他又是个极其孝顺的儿子,奶奶对母亲这个过于老实憨厚的妻子并不喜爱,逢人说其不好。婆媳之间的摩擦,父亲坚决的站在奶奶一边,母亲从来没能得到一丝怜悯和理解,得到的只是训斥。如他所愿,不懂人事的我和哥哥每次都站在父亲一边,听父亲讲道德人伦,讲团结互助。母亲在家人眼里是多么的不懂事,不孝顺,不够聪明。
直到我上高中离开家寄宿,才理解母亲的种种委屈,我实在看不下去。无论从理论上讲,这芝麻大点的事是否是母亲的错,她也不该受如此折磨。家里的吵架站队开始发生变化,父亲每次都指责我:你好歹也是个有文化的人,怎么和你母亲一样!有些事情,和有没有文化没有关系,只因为都是女人,所以想法一致。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各地朋友的增多,不同的品性,不同的家庭背景,我越来越对父亲这种在家霸权、性格极端的男人不认可。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子女,才能够享受更多的幸福和欢乐,才能在日后处理各种事情时不至于非白即黑、满身扎刺,才能懂得尊重女性,尊重自己的伴侣。
一个幸福的家,始于互相理解、性情相投。
而哥哥,则是与父亲性格截然相反的人。他或许有些木讷,不善言谈,不懂得追女孩子的套路,却性格极好相处。我和哥哥从小一起长大,从未有过争吵。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因为母亲大吵一顿,我跑出家,哥哥打电话来安慰,原来这么多年不善言谈的他却一直忍让着父母,毕竟他们年纪大了,难以改正性格。
正是因为有了父亲和哥哥的对比,让我对人对事的态度发生了很多转变。
有些事情,可以温婉的解决,而不一定要训斥或者责骂,道理就如赞美好过责骂一样。我们不是要变得圆滑,而是为了和家人舒服地相处、交流,一起享受生活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