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反面是谬误。但一种深刻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种深刻的真理。"——玻尔(Niels Bohr,二十世纪物理学家)
在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时空里,努力奔跑,实际上也不一定能够真的停留在原地。而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里面,可能蕴含更加真切的真理。脱离了具体情境谈道理,不过是如痴人说梦的呓语。
说起每月跑步xx公里,朋友为之不解:何苦为难自己?而且看你身板,完全不用减肥吧?说实在的,跑步更像是一个习惯行为,而不是一种意义解读。说起体质,我也是在家一周多能够胖起来五六斤的,该属于易胖的类型。所以能够几年一直拥有稳定的体重,跟跑步不无关系。特别是,今年过年的时候虽然吃不停、喝不停,但基本没有胖起来。
从体重保持上来说,努力奔跑,才能够停留在“原地”。向来不以减肥为目的而节食,也从来不会暴食暴饮,以温和的方式形成生活的习惯,平和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与自己和解。从50 km到83.3 km,再恢复到60 km,振荡式尝试的方式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也许生活就是不断去逼近最理想状态的过程,永远不会有终点,也永远有希望。
叔本华将人生解读为无聊和痛苦的永恒摇摆,如钟摆一样永不停歇。从悲观主义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但缺少了活力与希望。昼夜交替,四季变换,斗转星移,也是一种永恒的转换,而故事,恰恰发生在这种转换之间。无聊向痛苦的转变中有追寻与奋斗,而反过来,痛苦向无聊的变化中更有获得与满足。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积累式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断“升高”与“获得”的,正是时间之下的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逝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我们。是时间度过了我们,而非我们消磨了时间。
因此,如果也如叔本华一样,将生活视为痛苦和无聊的永恒摇摆,应当看到这种摇摆中的累积与提升、得到与失去、成长与进步。因为,生活是一场出生、成长、成熟、流逝、消亡、遗忘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体验与感受,而努力去奔跑,去奔向山川湖海,去欣赏草长莺飞,也许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而归来,一如少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