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笔者最近读书的一些感悟。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明初期都经历一段蒙昧时期,这时候人们把很多现象都归结于神或某些神秘力量,随着知识的积累、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类自身思维的发展,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问题,并出现一些走在时代前边的思想家。同样,人也是会经历一段蒙昧时期,然后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成长。人心如明镜,不过还是需要擦亮的,“启蒙”、“启发”两个词都很好,教育就是开发蒙昧、开导其心,使人有所领悟、明白事理。知识,怎么可缺少呢?
大约公元前500年,人类文化突破现象同时出现于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孔子就是轴心时代中国的代表人物,他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新时代。
常见有些国学爱好者,声称人生意义在于“内求”,反对“外求”。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内外之道一以贯之,偏守一端即支离。良知扩充、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就包含就内求和外求。人不是孤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能徒守内心?儒学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理想,本就是合内外的。每每称“内求”的人,是不是只内求值得怀疑,也只会把国学或儒学搞得神神经经的,甚至有轻视知识、违背常识的倾向。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心恒星理论,是为了提供对世界整体的解释,探讨自然界与人的统一。我想,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这样,某些大儒对自然探索有强烈兴趣,也是这样。
曾经与一位朋友聊天,他批评中国哲学怎么连一个“格物”都有多种解释,说哲学不像科学那样不断进步、不断弄清事实,最后只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因而有些人以此来糊弄别人。我说,哲学毕竟不是科学,对待事物不是寻求一个客观真相或标准答案的探索,而是建立在不同观点与角度上的论述。最准确的语言是数学,中国哲学(文化)没有如西方哲学(文化)那样发展出自然科学,大概由于从一开始对数学就不够重视吧。
曾经有人说,中国文化智慧早熟,却有着巨大的缺点:总想一下只解决大问题,注意都放在人类社会,缺乏探索自然的热情,忽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的是道德,道德经过两千多年发展到顶峰,指出“道德在于人心”(心即理),然后呢?
想来做学问的“串珠”也不是容易的,关键是有些人线(学问核心)总弄不好,初学时就不是精一某学问,而是总想着同理、一家、大道相通,好一些的最后还能够一盘散珠(零散的学问、知识)而观,更多还是拿一颗丢一颗,虽然看过很多珠,最后手里没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