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理疗店边做肩颈按摩边听完了罗胖的第二期《启发俱乐部》,再次深受启发,并且舒缓了一个我一直以来的困惑。
罗胖先是讲了两件事儿,一个是海底捞为涨价道歉,另一个是美国NASA对阿波罗计划被全民质疑真假50年来始终「不讨论、不解释」。接着就开起了脑洞,罗胖问:在大家去猜测、推测海底捞和NASA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试图去为这些行为作出最合理的解释之后,大家倒底需不需要关心这些推测、解释究竟是不是真相?他认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推测者或者旁观者,比如罗胖自己,已经因此获得了新的思考角度、思维模型,从而深受启发。
所以罗胖说他突然发现,他们可能找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品类。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回想一下,一般我们能想到的知识品类长啥样?无论形式如何,比如授课、演讲、书籍、文章等等,最后总是希望传达一个观点、一个主张、一个结论,比如演讲,许多演讲者会在演讲中特意强调,如果这场演讲你只记住一句话,那请记住「......」。无论它是温和的、亲切的、讨喜的,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排他性。所以我们会听到千千万万的观点、主张,他们也许彼此对立,那么这么多排他性的东西怎样融汇于一个个体之中呢?这也对,那也有道理,最后还是得自己去理解取舍,才能安放进自己的知识宫殿中。
而「启发」不同,你在获得启发的时候,居然不需要在乎那个带给你启发的源头是不是真的,它跟这个世界全然和解。当我们为自己的观点、结论与别人不同而感到被挑战、甚至愤怒的时候,却发现在「启发」这个词下居然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这期节目给到我的最大启发,关于我常常挂在嘴边的「启发」这个词的启发,因为真的还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仔细去剖析过「启发」这个词,只是常常会有感而发地感叹自己「很有启发」。
我的困惑也如上所述,太多的主张、观点在脑海中闪烁,许多可能是完全背离的,那到底要不要去分清对错呢?当带入「启发」这个维度,就豁然开朗了,我只要去搜集这些主张、观点背后的推演逻辑、思维模型就足够了,在将来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更有能力去选择合适的思维模型从而获得行动方案。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模型的定义:
模型不是任何新知识,模型是对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东西进行重新分类和排序。
分享我最近受到的一个启发,上周末去培训机构上声乐课,老师再次指出了我的一个老毛病,就是口腔打开问题,在遇到开口音,比如「爱」、「好」、时间的「间」这一类的咬字时常常不张嘴,因为我总是无法控制好面部肌肉,精确地说就是笑肌这一块应该要上提,虽然我也会在发这些音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嘴巴张大一些,但始终效果不佳。而这堂课上老师给了我一个精准的反馈,她说你在发这些音的时候是下巴在用力往前,然后再近距离稍带夸张地示范了多次正确的做法,让我忽然意识到,老师在发「间」这个词的时候,舌头的位置相当于英语美式发音的梅花音[æ],也就是舌头向前拱起,而我最近两年正好一直在研习英式发音,英式的梅花音动作是舌头放平,略压舌根的感觉。所以下课的时候我再次对老师说,今天又获得了很多启发,而这个关于开口音的启发,就像是对我已知的东西进行了重构,并在不同领域之间产生了关联,不但加深了理解,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感谢罗胖又开辟了一档如此让人深受启发的知识产品,一定会追下去,也强烈推荐给读完本文的你,让我们一起不断互相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