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事冲我来,请放开那只狗
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都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 ——米兰·昆德拉
狗可以算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之一,这不仅体现在它们的种类和数量上,还体现在它们与人类的情感关系里,狗狗们作为一种常见的宠物,深得人们的喜爱。
不过在驯化狗的岁月里,人也慢慢地被狗驯化,人们愿意把自己心思移情到它们身上,狗狗们把人内心深处某种善意埋藏在自己的尾巴上,埋藏在自己的血液里,它们温柔的眼神好像在说,人是狗类的朋友。
今天就推荐给大家一本关于狗狗的老书,书名叫做《再见了,可鲁》,是一部可以当作摄影集的传记作品,也是电影《导盲犬小Q》的原型故事作品。这本书讲的故事不长,原版是日语,翻译过来的语言也是简洁直白,六万多字,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能读完。
故事讲的是乔那(一岁后改名为可鲁)从出生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导盲犬,到毕业后如何去上班,到年纪大了如何退休,最后生病后如何死亡的。作者石黑谦吾虽然从没亲眼见过可鲁,却又像是可鲁的一个老朋友,将一只狗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读完之后让人心生感动。
那么这种感动源自何处呢,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主题?
是在讲离别么,以一只狗的视角讲述了离别是怎么一回事么,生命里片刻不停的离别,不安的、无奈的、意外的离别,短暂的相聚后却又永远的离别。
是讲超越物种的爱与信任么,日久生情的那些亲密关系,与动物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联想到现实世界里那些人情冷暖呢。
还是在讲生命的意义呢,将可鲁人格化,从人的婴儿到幼年到成年到老年,讲述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似乎都像是感动的理由,但又不像。文章导语我引用了昆德拉作品中的一句话,他曾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提出过媚俗的概念,认为媚俗就是第二次流下的眼泪,第一次是骨子里本能的真情实感,第二次是过度解读的自我陶醉。
在这里好像正是如此,对可鲁的一切言语都像是过度解读,一切解释都像是一次媚俗。那么就让我们静静地感受可鲁的那种单纯,感受人性中那份温柔吧。
你生命里有没有这么一个可鲁呢,他/她现在还好么?
最后说些题外话,今天大清早上就有开始撒狗粮的,让我们这些可鲁情何以堪,今天这篇也算是蹭话题吧。其实七夕节在古代传统中并不是情人节,至少不是专门的情人节,更像是一种妇女节或是闺蜜节。由于一些你懂的历史原因,我国没有把七夕节里那些传统活动传承下来,却被日本韩国保留下来并且延续至今,想想真是有些可惜。
古代中国在七夕这天,少女和少妇会组织乞巧会,在晚上摆设香案,供上鲜花、水果、白粉、胭脂和针线,乞求织女能够赐给她们一双灵巧的手。而私塾和学堂的读书人会在晚上祭魁星,各个私塾都竞相集资准备餐品来祭拜,整夜喝酒;也有的用演戏来庆祝,甚至也有杀狗来祭祀的。
所以还是干了这碗狗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