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的每期,都要播放许知远的采访宣言: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着我的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在采访俞飞鸿时,居然看到他的偏见屡被打破,让我始料不及。果然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网友评许的尬聊一说,或许与这一集有关。
我很喜欢《爱有来生》,看过很多遍,也看过一些点评/解读文章。关于俞飞鸿的一些信息,我也是较为敏感的。尬聊是实,但我认为许知远采访的这一集是成功的,让不熟悉俞飞鸿的观众可以准确地理解她。
许知远说这次采访是一次关于美好记忆的约会,令人会心一笑。接下来的采访,俞飞鸿的表现与反应,我没有任何意外,倒是许知远“带着偏见出发”实锤了。他的宣言: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我猜,许知远是不太喜欢娱乐圈的艺人们的,对于文艺界人士可能也是有一些刻板印象。所以这一集,我是看许知远的。
一评《爱有来生》。十年心血,代表之作,艺术口碑与商业回报却形成强烈反差,许知远本以为俞飞鸿会有很多波澜壮阔的挫折与辉煌感慨可分享。然而俞飞鸿只是淡淡地说,《爱有来生》,从动心到成品,花了十年的历程,真正拍摄的时间占比不长。许知远以为是基于对好作品的执着而历经种种磨难,我倒以为结合俞说的“感谢上帝赐我平庸”,是对艺术品的打磨必要的周期。想起有人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注定要做的是精品,是经典,为何不能多花点时间呢?深以为然。所以谋定而后动,俞飞鸿的《爱有来生》,十年未必是挫折,成功亦不觉辉煌。
俞飞鸿谈到了拍《爱有来生》时,面对雨季导致了延期,一天几十万的成本,压力山大。有一种与天斗的无力感。在一连下了三天后,感觉到大脑一片空白,伤心至极为无感。由此联想到梁宏达评新老《三国演义》,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却遭天降大雨,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对决竟成泡影时,唐国强是黯然无语,陆毅是对天咆哮,两人演技高下立辨。艺术来源于生活,如俞飞鸿这般体会,便知唐国强更贴近角色。所以欣赏影视剧的水准也与观众的人生阅历有关。
二谈俞飞鸿的美。许知远正式访谈俞飞鸿,第一句话是:你很好看。令采访前做足功课仍感到紧张的俞飞鸿略有些意外。不过很快适应过来,两人聊起了俞飞鸿的淑女养成史(父母的爱护,美不自知,青春期渴望自由等等),人淡如菊。直到谈到在国外差点被车撞死的经历,因谴责肇事者爆发情绪而瞬间感觉自我成熟了时,俞飞鸿有了点小激动。许知远能够get到这个点,跟他掌握的人性研究理论有关。他“带着偏见出发”是有收获的。
三谈俞飞鸿对生命的感悟。安静坐着,不说话也觉得美好的俞飞鸿,影视圈有口皆碑的才女,可以用“佛系”一词来形容。她认为“活着只是为了赋予生命意义”,让许知远有点措手不及。他以为这样一个富有才情的女子,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很强大,有诸多观点可以表达。然后就是这样淡淡地一句,许知远对俞飞鸿的假设好像全落空了,真的是如他所说纠正了偏见。还好,他继续尬聊之下,俞飞鸿说到“活的像个凡人,安于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等等,把这一假设又找补了回来。《十三邀》还有对话李安、贾樟柯等人,也有这样的情形,采访这些才华横溢且思想深邃的人可真不容易。如果不是许知远“带着偏见出发”,他的节目就没有价值。
四谈俞飞鸿对演艺事业的态度。俞飞鸿说一次创作一个戏,不学别的明星分身有术地跑场子。这种态度正如陈道明所讲的“我是文艺界的,不是娱乐圈的”,俞飞鸿对自己的定位是电影人:热爱艺术,将表演视为获得自主自由的方式,看淡名利场中的尔虞我诈,不期待可以演更好的作品,不期待可以挣更多的钱。
俞飞鸿的成名作《喜福会》,许知远多次郑重提及,俞飞鸿浅笑避开,她认为自己20岁演的青涩,并不乐意当众品评这部作品,可能以专业的眼光看演技会觉得槽点太多。
而对许知远评价为近于庸俗的《小丈夫》等作品,俞飞鸿坚持只要外形许可的角色,突破限制发掘演艺潜能是值得高兴的事。她自信并欣喜于自己对演戏有悟性,不恋过去,不畏将来,知足常乐。屏幕前的许知远真实地尴尬了,观众如我却是开心的。
因为《爱有来生》我喜欢上了俞飞鸿,因为《十三邀》我喜欢上了许知远,借此文为简友推荐两人及其作品。
本文已转载至微信。若对类似文章感兴趣,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同德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