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期末考试陆续结束,成绩和排名新鲜出炉。孩子成绩好的一家人喜笑颜开,成绩差的一家人鸡飞狗跳。
每个学校,每个班里都有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分化还不是很严重。小学三年级成为一个分水岭,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个趋势越来越严重。
我发现一个现象:优秀的孩子会越来越优秀,除了在学习上劲头很足,在其他活动中也积极参与,而且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而有一部分后进生,慢慢表现的对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成绩差了无所谓,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从不参加,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其实他们刚开始也不是这样。当发现成绩下降之后,他们也很惶恐,努力追赶。可是在努力了很多次之后,依然看不到成绩的提高,慢慢产生了一种绝望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改变当前的现状,于是放弃努力,听之任之。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有研究表明,学生群体是习得性无助的高发群体。因为他们每天都与成绩打交道,而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又以成绩为标准。
尤其是期末考试,因为正好临近春节,孩子成绩的好坏就成为亲戚们聚会的谈资。被表扬的不仅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还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而成绩不好的,甚至都不愿出家门,仿佛在家里已经听到了嘲笑声。
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觉:成绩好我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大家都喜欢我;成绩不好我就是一个差孩子,坏孩子,大家都不喜欢我。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懦弱、胆小、自卑,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也产生相同的感受,进而形成严重的习得性无助。
怎样才能防止或改善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呢?
1.多鼓励孩子,多肯定孩子的努力。
习得性无助的人喜欢把失败归因为自己本身的原因,总是考不好的时候他会想:肯定是我太笨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会进步的。所以万不可在此时火上浇油,说些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这只能更加重他的无力感。
正确的做法是多鼓励孩子,哪怕只取得一点点进步,也要肯定孩子的付出,适当的夸奖孩子聪明,让他重建自信,更有信心的面对以后的挑战。
夸奖孩子聪明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分寸,如果过度夸奖,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需努力,凭聪明就可以取得成功,如果失败的话,就会归因为外部因素,比如试卷太难呀,时间太短呀,导致心态走入另一个极端。
有一句话说的好: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努力。当孩子因为努力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时,他会感到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凭努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天赋这种不确定的因素。
所以,多鼓励和夸奖孩子的努力,他会变得更加勇敢,勇于挑战任何困难!
2.引导和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
每个人的天赋都不相同,擅长的领域也千差万别。如果一个人总是做不擅长的事,不仅过程痛苦,倍感压力,结果也总是不尽人如意,长此下去,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所以不管是给孩子报兴趣班也好,还是上大学的时候选专业,还是毕业之后选择工作,不应该以大人的意志为主,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毕竟做喜欢的事,事倍功半,做不喜欢的事,事半功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寒。他在高一的时候因为挂科七门不得不留级一年,结果第二年他仍然挂科七门。不得已只好退学。如果他继续上学,恐怕也上不出来什么名堂,并且自己深感痛苦。
而他有一项特别拿手的爱好,就是写作。退学之后,他写出了红极一时的《三重门》,从而声名大噪。此后还陆续出版了好几本销量极高的文学类作品,成为一名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家。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正确的路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对的选择,让你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如虎添翼,每走一步,都大受鼓舞,进而迈向更高的台阶,激励你去迎接更大的挑战。所以有的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超尘拔俗。但是目光不能仅仅盯在成绩上,孩子的性格的养成更为重要。只有走出无助的心态,才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希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多点耐心,多点鼓励,多点尊重,多点信任,相信他们一定能活出自我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