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2周才读完,一是书的体量比较大,全书660页,50万字;二是以前自己看的历史书大都是故事性叙述,看这种哲学性叙述的内容比较吃力,坦白说中途还想放弃过。
不过因为今年读书的一个方向就是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我终于坚持读完了,没想到隐隐还产生一种拨开表象看本质的哲学感觉。本书带给我的主要是一个全新的看待历史的视角,以下分享个人一些浅显的收获:
时间维度上的大框架
按照社会结构的变化,本书将中国历史划分成四个大循环:
一、封建社会:周代获得完善,终结于秦政;
二、豪族社会: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
三、古代平民社会: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四、现代平民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浮现,至今仍未完成。
拉长时间的维度,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进程大框架的视角,中国历史不再仅仅是朝代更替的循环表象,也不是黑格尔说的那种“永无变动的单一”,而是有着生生不息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机制是自生秩序和集权秩序之间的张力,历史上我们所熟悉的朝代更替就是两种秩序之间均衡打破与重建过程的外在表现。
每一次转型都伴随新技术的引入与精神的反思。如果说古代的三个循环转型主要依靠内部因素,近现代的转型则是在外部(西方)要素的冲击下发生的,而中国不再仅仅是自己认为的“世界(天下)”,而是成为世界的“中国”。
空间维度上的大视野
中国是一个多元体系,中国历史是这个多元体系的演化史,各个体系因其地理区域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运行逻辑,进而构成其秩序形成路径及持续能力的约束条件。本书即从对各地理区域运行逻辑的梳理开始,并将空间视角贯穿全书。
Ø 中原:古代中华帝国核心区域,以农耕生活为载体的儒家文化为诸朝代基本正当性来源;
Ø 草原:长城以北草原区域,游牧生活形成冷兵器时期的超强战斗力,为中原文明注入激情;
Ø 过渡地带:长城沿线到东北,为整合中原文明和草原力量提供二元治理能力;
Ø 西域:大中亚的部分区域,由于地理的破碎性,中亚地区兼具游牧和定居,其自由性天然适合贸易,因此成为大航海前连接欧亚的“自由通道”;
Ø 雪域:高原生态严酷,地理分割更为破碎,形成其独特的宗教秩序,并对外输出精神秩序;
Ø 西南:高山大川导致地理空间极度破碎,造就其文化、族群与生态的多样性,因而形成万物有灵式的信仰结构,虽交通不便,但有与西北和东南亚连接的功能;
Ø 海洋:开放、流动的,区别于大陆式的集权秩序,海洋天然孕育出一种自由生长的自生秩序,即当前的世界经贸秩序。
在古代中国,草原-中原的过渡地带是秩序的创生力所在;到了近代,海洋与陆地的冲撞所引发的政治过程到今天仍在东亚大陆继续。从晚清到冷战结束,中国与海洋的关系从属于北方大陆帝国俄国和海洋世界的对抗;后冷战时代,中国则通过深度嵌入世界经贸秩序再次崛起。
中国为什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认为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体现在两点上:1、中国是一个轴心文明的载体;2、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因其超大规模性,中国成为世界秩序的自变量;同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空间结构独一无二,使它成为现代世界秩序当中的海陆枢纽,是海洋与大陆之间必须的中介性力量。
作为世界历史民族,需要有能力理解到自身与世界的内在一致性,能在自我意识的展开中把握世界历史的命运,从而引领人类的普遍自觉。一个时代的领导性国家,需要以“全球”为思考单位,在实力、理想、制度这三种要素上都具有超越于民族主义之上的世界主义性格。
中国近些年在各个场合尤其是涉外活动中坚持宣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前它对于我只是一个在新闻里反复听到的概念而已,看过这本书后,我理解了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宗教通过信仰实现普世性,但自然会产生所谓“异教徒”的伴生群体;共产主义理念通过直接指向以全人类为单位的普遍秩序实现了对民族主义的超越,但阶级的划分也天然产生“阶级敌人”这一对立面,直到阶级消失。
中国之所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方面来源于东方自身“以人为本位”的哲学传统,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必然选择和责任,它是中国在“理想”这一要素上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自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最大的普世性,除非想站在全人类的对立面。
结语
“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就是未来学。”本书跳出了历史这一单一学科,通过综合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尝试对“何谓中国”这一问题给出统一连贯的解释框架。
受限于各个学科尤其是历史、哲学的欠缺,我对本书内容的理解可能不到30%,以上分享十分浅薄甚至可能有误,后续得多读一些不同学科通识类的书好好补补课。
我读的这本是2018年1月第一版,近些年世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作者在2023年04月出版了增补版,增订了约4万字,不仅对第一版面市后所引发的种种争议进行回应,也对现实疾变和未来秩序进行了解读和展望,以后有机会会再读一读增补版。
如书中所言:世界不是一个给定的、有待我们去认识的对象,而是有待我们去实践的对象,是民族自我实现的条件,是正在进行中的过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生成中的世界”,因此对于个人,需要打造的是一个开放的认知系统,能够随着世界一起升级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