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诗经》在创作、采诗、编诗时深受周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周文化的传承载体。而周文化的主要内涵则体现于“礼乐文化”:礼主分、乐主和,礼是外在的强制、乐是内在的修养与教化。这种礼乐文明实行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分别是井田制、以农立邦和分封宗法制。具体到外在,周文化在《诗经》中突出地表现了对孝、德、和合的强调与追求。《诗经》不只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故事,也预知了后来人的情事。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不仅描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记述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同时还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可以说,《诗经》是上古时期,主要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间各个社会阶层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今人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珍贵历史资料。
《诗经》的首篇《关雎》,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表达了朴素的健康,纯洁而珍贵的爱。里面男主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关雎》既是思无邪的典型标本。《关雎》里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民教化”的目标。这首诗表象是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的追求,实则是抒发君主对贤人的渴求。
从《小雅》的《廖萧》中可见:屏卫周室的诸侯们在尽朝见义务时,周王与诸侯一起共祭祖先,并在祭完祖庙后,进入庙后的“寝”继续宴饮。这表明周王重视维护宗室血脉亲情的纽带,从仪式上强调宗法制的大宗祖先,并用最后的宴饮来“和合”各位姬姓公族兄弟和异姓姻亲,也即“和合”了“家天下”的周王朝。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和下层的关系,向西周初时这样君王和各地诸侯关系融洽,相安无事,甚至可以宴饮笑语的景象,在后世似乎并不多见。 周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实行了“宜兄宜弟”的平等政策,使得臣下一心归顺君王,营造出了融洽安定的和谐局面。
《绸缪》是一首关于娶妻的诗,在周代,结婚时必定束薪为炬,束刍喂马;举行婚礼,必定在黄昏的时候。这显示出周礼总是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圆融而富有人性。这体现出当时比较注重礼仪。《豳风》中的《东山》充分体现出周代士兵对于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究其原因,也与周文化对血缘宗族的强调有关,周朝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统治阶级。它使人们对自身的亲属及家园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依赖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在忠孝的基础之上!《诗经》对此都有深度的描述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