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能量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不可能在每个讨论群里的每个时段保持参与。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取,在参与群内聊天的时间里,我能收获更多呢?
本文将以我近来加入的一个微信群(群名叫Better Me,以下简称B群)为例,谈谈“如何最大化群内聊天的意义”。
注:爬楼指在群聊数量较多时,翻查历史记录的行为(个人定义)
参与群聊无非是看(听)与说。接下来的分析也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
“看”
1、看定位
进入一个群,当然要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为何而存在。
笔者所在B群的是基于关于个人品牌建立的大型(360+成员)分享型(有不同频率不同层次的主题讨论与讲坛)讨论群。群内活跃度极高,信息量极大。但要想不错过群内每一句聊天记录,恐怕需要非凡的耐心、爬高楼的毅力,或者没人约你看电影吃饭听讲座的全天候空闲…当然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如何在B群生存下去(说得有点严重…),以及B群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本文致力于表达的主要内容。
除了定位,规则也很重要。暂时先不讨论群规的好坏,既然制订,就先执行。(群规则也不是一步到位,都要经过实践检验以及迭代改良,是群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作为刚加入群组的成员,请先看看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看定位,看规则,是为了什么?
入群第一步,看该群是否与你气味相投
如果进群以后发现这里与你的期望大相径庭,请不要浪费时间,回到你更应该为之投入精力的工作中去吧。
2、看内容
好,既然决定留下来,那就看看这个群都在聊些什么吧。
B群的讨论内容大致可分三类:
▪ 70%的无主题讨论
主要在白天(上班时间)以及深夜(22点后)进行,特点是主题不确定,内容较分散。也有高质量的内容,但很容易淹没在高楼里。
▪ 20%的主题讨论
主要在晚间黄金时段进行,特点是主题确定(一般会提前一天告知),多人讨论(成员参与程度较高),讨论较有组织(有群主及管理人员的维护)。
▪ 10%的主题分享
会提前预热及安排,经过分享人的充分准备,分享过程中其他成员禁言。特点是主题确定(且一般为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准备充分(包括分享人的准备、组织者的准备、群成员的准备),后作力大(群成员的感悟、总结及话题延伸活动)。
对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应有不同的“看”法。个人认为,面对确定主题的讨论或分享,选择感兴趣或与个人知识框架有交集的主题去细看,面对其他内容,则略看甚至不看,省下时间给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主要矛盾。
3、看成员
看成员分两种。
第一种,是看整个成员群体,这其实应该归类于第一条,辅助看定位。包括看性别、职业、年龄等,主要还是为了看该群是否与你气味相投。
第二种,是看某部分成员。哪部分呢?
就是那种,个人定位清晰、发言质量高,或者参与度高的人。总结特点就是:存在感强的人。
大家都在群里,本来都是陌生人,为什么大家都记住了Ta,却没有记住你?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比如B群有位姑娘,平时不怎么说话,但每天早上都会将自己制作的色香味具佳的早餐拍照发到群里,每每引来一阵赞美。早餐做得好,也是一种个人定位,其背后传递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而她这样打造参与感的方式,同样可以借鉴学习。
让人记住,是一种能力。
4、看产出
不要忘了加群的初衷,必要的时候提醒自己,看看“果实”结得怎么样了。
群“果实”。一个有生态圈的群,是应该有生产力的。
B群有专门的人在负责聊天内容的整理和编排,并打算设置公众号来集中展示这些内容;
个人“果实”。对于个人而言,更加要重视在群聊中的收获,看自己的生态圈是否进行良性循环。
5、怎么看
前述主要讲了 看什么 ,而关于 怎么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以下是几点个人拙见。
▪ 保持灵敏思考
看,要走心。即使是看娱乐八卦,也要保持独立判断,更何况是在这么有创造力且内容较高水准的群聊中呢~
▪ 多做记录,少开脑洞
▪ 多填充个人框架,少抖机灵
这两条其实是差不多的意思,群聊信息量很大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好取舍,尽量补充个人知识体系中需要的内容,并在自己的理解消化后记录下来,化为己有。
“说”
1、说不说?
To say or not,需要综合考虑。
▪ 看时段
和看内容一样,如果你当下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那就别唠闲嗑咯。
此外,不同时间段的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也是要考虑的。
▪ 看主题
前面提到
面对确定主题的讨论或分享,选择感兴趣或与个人知识框架有交集的主题去细看,面对其他内容,则略看甚至不看,省下时间给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主要矛盾。
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该话题正中你怀,不吐不快,那就畅所欲言吧
▪ 看时机
时机和时段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大不相同。时机可以具体到具体在某一个时间点插话,它包含了很多学问,有点类似于人际交往中的察言观色,是要动用一些情商的。有言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恐怕这里的“时候”,侧重的是时机,而非时段。
接下来仍以B群为例,综合考虑在这三种情况下,是否“说”。
▪ 70%的无主题讨论——可不言
可以不说。推荐不说。
首先,通常在这个部分,大多数人会有其他工作在进行,你说的话,可能送达率不会很高,因这段话制造出来的存在感,也会打折。
其次,你很可能是爬楼看到这部分内容。此时,话题热度已经退了,没有人在聊了,“翻僵尸贴”的行为往往并不讨喜。
▪ 20%的主题讨论——可言,可不言
可以说,也可以不说,都有其道理。
当然可以说,既然你选择了参与这个话题,适当地表达会让你更有带入感,而且这时候加入讨论,回应你的人会比较多。
当然也可以不说,因为这样讨论是很难有确定的结论和统一一致的结果的。
▪ 10%的主题分享——不可不言
虽然分享过程中是禁言的,但分享后的答疑环节,通常是可以发言的,这时候,一定要把握机会。(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是提前准备问题,然后分享人挑选问题来答。这种情况下,建议提前了解分享人背景,尽量提出好问题,以期被选中。)
因为既然你选择完整参与这次分享,那这个话题一定是你关心的,这个分享人的专业度应该也是你比较认可的,此时抛出你的问题,获得的解答对你个人的个人的帮助是最直接有效的,万不可错失良机。
PS. 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观察那部分提问被选中的人。看看他们提问的思路和角度是否值得学习。
和被记住一样,会提问,也是一种能力。
2、说什么
在群里说话主要分三种,参与话题、主持话题以及专题分享。其中绝大部分人扮演的是参与话题的这个角色,其难度也最低。
▪ 参与话题
选择参与话题之后,开口说话之前,不要忘了思考。看是第一步,思考是第二步,接下来才是说。
看的过程,不仅是出于尊重,也是思考前的必要过程,如果参与话题时不管别人所言,只是不假思索地表达个人看法,也是很难让他人认可的。
对于他人的发言,要批判地看,辩证地看,这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尽量提出有个人思考的发言,并通过其他人发言的反馈,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实现动态的输入输出平衡。
▪ 主持话题
这一般是群主的工作。B群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由群成员轮流体验话题主持人,就其擅长的领域展开小型的分享,并带动其他成员参与讨论,最后再由主持人进行总结。
这个模式,对于话题主持人而言,其实也是个动态的输入输出过程。只不过,还需要进行开始时话题的引入,以及最后话题的总结。
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话题讨论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并建立好了初步的框架。这个框架中可以有一些待完善和补充的细节,或模糊不清的地方,通过后续的讨论来完善。
话题讨论的过程中,主持人要把大家的发言快速整理消化,并纳入自己的框架中。同时也要积极引导讨论的走向,可以进行阶段性地小结,避免话题走向死循环和无休止的讨论。
话题总结,则不仅是对这次讨论内容的总结,更是对自己已有框架的更新总结。开放式的讨论,并不一定非得得出什么确定性的结论,但如果成员能得到一些切实的收获和可量化的改变,想必这是一场成功的讨论。
▪ 专题分享
专题分享的难度最大,但我很推荐大家去尝试。做分享,是一种输出,害怕输出的人,是很难进步的。
没有谁是天生的行家,即使有悟性高低,进步快慢,总是有个学习的过程。而分享,其实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是梳理,也是检验。
学生时代,大家都喜欢让学霸讲题。学霸讲题的时候,难免也有一些逻辑漏洞,和注意不到的细节。学霸在帮学渣解决这些细节问题的时候,漏洞补上了,更容易拿满分了,更不要说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也提升了。学霸作为一个被动分享者,真的是人生赢家啊有木有。
不过做分享所要求的初步框架要比话题主持人更加严密,甚至应该是达到专业的程度。虽然并不能一蹴而就,但奔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从参与话题时保持独立思考开始,总会有提高。
结语
▪ 每个成员都是群聊的参与者,要利用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
▪ 每个成员都是群聊的贡献者,要尽自己所能去发挥最大的作用。
学到东西之后补充到个人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量变引起质变,然后进行分享,再将这些经验回头再来验证自己已有的东西。这是完美的个人生态圈,也是完美的群聊生态圈。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进步,一天比一天变成更好的自我(Better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