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有趣的新闻,其中包括某外国美女穷游多国,通过接地气的美照俘虏了很多赞助。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很多新的生活方式,而貌似新的生活方式外国人更有勇气选择,也玩得更得心应手。
适逢最近一个密友也遇到了关于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困扰。实际上,即使我不太能理解他在傍晚花两个钟跑步、弹吉他、跳爵士舞(要知道他的工作属于比较严肃的),而又把工作留在深夜处理的转变,但相对半年前他把下班时间(即使已经在家也还是加班状态)几乎全用在工作上的生活方式来看(准确点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现在的生活方式让他的生活更有趣了。然而,他遭遇的困扰却并不是“生活更有趣了”,而是新生活方式中人际关系的冲突。
罗胖有一段言论很有意思。他说牛顿在做实验时面对的最大的压力是人际关系的压力,因为实验本身代表着对前人经验的质疑,就像年轻人现在对长辈的经验之谈嗤之以鼻,坚持按自己的方式处事一样一样,这种与众不同或特立独行带来的往往是人际关系的冲突。
历史是那么地相似,好友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就像在做“实验”——他一开始并不能确定新的生活方式是否适合他,而他也遇到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女友跟不上他生活方式的转变,不理解甚至愤怒;上司觉得他把精力放在别的好玩的生活细节上,怠慢工作了。
就我看来,这还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好员工,至少完全对得住每月到手的那点酬劳。只是因为更多的有趣的事物加进生活之后,有更多的“可炫耀”的生活点滴可供分享了,让很多人羡慕妒忌恨的同时,对他产生了误解。误解还不要紧,误解的时间长了,偏见也来了。女友开始抱怨陪伴时间太少;领导开始找他谈话,聊事业基础稳定再培养兴趣爱好,聊想当然“变差”了的KPI,以为他不热爱女孩白嫩的小手了,不热爱赖以生存的工作了。
正如开篇提到的例子,生活方式的转变,即使这个外国女孩一开始的初衷是逃避进入社会工作而选择旅行,在这个时代也说不定能带来另外的价值。更何况对生活质量、对健康、对工作生活的平衡的追求,除美满的家庭外,在短短几十年人生中,还有什么更值得追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