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哭的时候(本文主要指幼儿,因为人每个阶段的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很多父母自动的不自觉的做法往往是阻止、哄劝甚至喝斥,如果孩子的哭声停止了,难道是真的宣泄释放了吗?未必。就像处理内伤,只是简单包扎了伤口,内在还没有真正处理一样。
那次在厨房给我妈说把昨天买的那个菜拿出来做了吃吧,具体是啥菜?突然间脑子想不起来了,脑海里很清晰的出现了那种菜的画面,就是叫不出来名字,瞬间短路了,很难受(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经历),有形象的画面,就是想不出来抽象的名称,这往往是令人不舒服的。
还有,就是很多人说做梦的时候,画面比较清晰生动形象,但是醒来一忙碌,再次回想时,发现想不起来了,也很苦恼。在此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记住梦——1、醒来不要动,保持初醒的姿态稳住那份感受和意象;2、不要睁眼,一睁眼,受外界打扰它就容易消散,这也是为什么催眠让人闭眼的一个原因(梦和催眠都是通达潜意识的方式)。
其实这种例子很多,就是你的画面、意象和感受如果不被复现不被命名的话,人会很难受,甚至压抑。
负面情绪也一样。无论是你的痛苦难过、忧伤、焦虑、愧疚、后悔、急躁、担忧等没被别人看到、没被命名呈现的话,而是直接给你怼回去,或者被抹杀掉的话,它只是暂时不见了,并没有消失。滞留潜抑在了内心,积累久了会成为情结、创伤甚至阴影。
尤其是孩子,在他的心智、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强的阶段,如果我们没能很好的面对处理他的情绪,那么以后他的情商出现问题(或者说心理年龄小)便有我们的“功劳”了。
所以,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爸妈需要首先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接纳,像一个容器一样包容、抱持,并且给孩子的情绪命名,比如:宝贝儿,妈妈看到你的玩具坏了,你心疼的都哭了,一定很难过、伤心吧,妈妈也很难过伤心的……
一般情况下(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会慢慢的平静下来,点点头,好像在说:嗯嗯,妈妈你读懂了我…于是心与心的链接便产生了。
这里面的关键点是:1、与孩子共情,在内心深处情绪情感上是一致的,他会心暖。从反面说,孩子难受的时候,你都不管不顾他的情绪,而直接给他讲事理,他会是啥滋味?2、你对孩子表达了接纳,即无论多么糟糕,爸爸妈妈都理解你包容你(这和娇惯溺爱是两个概念),他会心安。
所以你会发现,有的人都二十几岁了,还是渴求父母能够理解他理解他懂他,哪怕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自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早年小的时候,父母根本就没理解过他。缺失的很严重,所以成年后潜意识在寻求恶补、恶补!
换句话说——对于一个早年缺爱的孩子,他长大后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缺少理解也一样。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吃饭时他看到他四岁的女儿在摆弄一个名贵的物品时,大声喝斥一声,小姑娘一下子愣住了,乖乖的停下来去吃饭了。作为心理学人我也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状态变了,由刚才的活泼变成了淡漠,我能感受到她的情绪的变化。
过了一会我跟我这哥们说,你去安慰安慰孩子,给孩子道个歉吧,就刚才那个事。他说至于吗?我说很必要!
于是他就过去跟孩子说:宝贝儿,刚才是爸爸不对,不该吼你,差点吓着你了,爸爸看到你不高兴了,其实是怕它摔破了扎了你的手。
孩子听到之后,哇哇的哭了出来,好像内心积压的委屈一下子宣泄了。
这才是让这件事有了完结,不然孩子的内心会留下点印记的,如果这种情况多了,积攒的多了,所谓的问题孩子就出现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父母都是不经意间“成就”了问题孩子,最后还一脸茫然且委屈的说:哎,怎么会这样呢?!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也是提高孩子情商的重要环节。
最后,为爱学习、成长的家长们点赞。
谢谢你的阅读,若觉得有用,欢迎转发分享。
——心理分析师:才少高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