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产品经理在做战略分析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以下三点战略资源。
一.现金流 — 企业生命力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个人找高利贷A借了100块钱,花光之后在还款期限内找高利贷B借了500块钱,还了A200块钱,剩下300花掉,然后又在还款期限内找A再借2000,连本带利还了B1000块钱,剩下1000块自己用……就这样,这个人一辈子没有挣钱,就靠两家高利贷的钱过完了幸福的一生,最后欠下了一屁股债留给世界。
还有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个银行,找A借了100块,找B借了500块,找C借了1000块……,更妙的是,这些人从来不会在同一时间来讨债,于是这家银行始终有一大笔钱在手上,他们靠着这笔钱到处修楼房,圈地,最后再高价把房子卖给A,B,C……,然后过起了幸福的日子。
还有一个段子,说的是一家电商,帮A商家卖了100元的烧水壶,帮B商家卖了500元的电风扇,帮C商家卖了1000元的空调……,然后这家电商和商家们说“卖货的钱先放咱电商公司,一个月之后再结给你们”。于是这家电商把商户的钱用来修仓库,搞物流,喝奶茶。到1个月之后该还钱的时候整么办呢?没关系,上一个月的钱就用这一个月的货款来还,而且由于生意越做越大,这个月的货款比上个月的货款还多一倍,于是多出来的钱又继续修仓库,建物流,喝奶茶……就这样,这家电商由于花了大量的钱去修仓库,搞物流,喝奶茶,一年亏损了几十亿!可是没关系,货款还有几百个亿呢,虽然这些货款需要在一个月之后还给商家们,可只要还在持续卖货,手上就永远会有一大笔钱。
二.物流 — 商业基石
石器时代,东边的原始人有燧石没牛肉,西边的原始人有牛肉没燧石,于是他们相约一个地方碰头交易。就这样,商业产生了,物流也产生了。从一开始的行商用脚带货,到推车时代,马车时代,一直到现在的石油机械时代。物流一直在进步,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商业形态也随之改变。(试想一下你在电商看中了一件T恤,如果卖家说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派送成功,你还会买吗?)而且,物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能在北极吃到南极在12小时内送过来的冰,那时的商业形态绝对不可能还会维持现在的模样。所以一个电商企业疯狂的搞物流,搞线下,绝对不是为了要恢复传统的商业形态。
目前中国在物流上布局的巨头企业有京东(京东仓储),阿里(菜鸟网络),百度/美团(送外卖只是切入点而已,很多人整天在那里分析互联网边际效益然后唱衰外卖O2O的就是只看到了表象而忽略了内涵 — 最后一公里物流解决方案)
三.数据 — 决策指南针
传统数据分两类 — 身份识别类,业务描述类
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小明上个月买了一套200元的孕妇装,这个月买了一辆800元的婴儿车。其中,“小明”是身份识别类数据,在系统中会体现为帐号名,手机号,邮箱等;“上个月200元的孕妇装,这个月800元的婴儿车”是描述类数据,系统中体现为交易额,交易类目,成交数量,成交时间等;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在这两类数据的处理上已经非常成熟了,然而随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和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数据开始进入预测/决策的应用发展期,也许用不了多久,有能力掌控好数据的企业就会很轻易的打败那忽略数据的竞争对手。因此如果你发现某巨头突然出资收购了一家濒临死亡的公司,就要去猜测,是否这场收购是为了那家公司的历史数据。
还有一些资源比如专利,技术,算法,人才,运营经验等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战略资源,此文不一一讨论。读完这篇文章,我希望你(包括我)以后再遇到以下类型问题时,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京东为何年年亏损,还能被那么多投资人看好?
百度为何做出进军O2O外卖的决策?
Uber和滴滴做的专车项目,根本没有互联网边际递减效应,可为什么那么多巨头还要一窝蜂去投资他们呢?
Airbnb为何能成为硅谷新贵,不就是一个租房中介吗?
为什么facebook要去收购一家马上就要破产的社交软件公司?
电商这些年积极的做线下网络,做体验店,所有有很多评论家在吐槽说“做电商的搞死了传统商业,反过来又要重新做传统商业了”。他们这样的说法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