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一眼万年的故事。十三岁的女孩,由于父亲早逝,身边成年男性角色的缺失,母亲的不解,正值青春期的她,性格变得封闭而羞涩,她渴望被关注,被宠爱。没有多久,这个机会来了。邻居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对于一个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女孩来说,这位大名鼎鼎、英俊潇洒的作家,就像一朵罂粟花一样,充满着谜一样的光晕。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孩与迎面走来的作家撞了个满怀,是不是有点韩剧的味道,没错,无人生阅历的女孩被身边作家那充满男性魅力的、温柔殷勤的态度震慑住了,她以为作家的柔情只是给她一个人的,于是,从那一刻起,女孩的心便永远属于他了。
女孩为了让作家注意到自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学习不太认真的她,为了给作家展示最优秀的自己,认真地学习,并一跃成为第一名;认为作家是喜欢淑女的,便拼命练习钢琴;生怕作家会因为她那条旧裙子打了一个补丁而瞧不起她,每次上楼时,总是用书包挡在那个补丁上。她希望自己与作家的万千女朋友相比,是与众不同的,自己少女时代的一颗芳心都系在了作家身上。
16岁那年,女孩跟随改嫁的母亲迁往异地。断了联系的她,在单相思中度过了孤独的少女时光。当她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时,童年时对作家的崇拜和暗恋迅速发展成为炽热的爱恋。为了能和他在一起,大学毕业后,她独自回到了曾经的城市。似曾相识的街道、陌生的人群,她回来只为找到他,可是她回来了,他在哪里?她去他们曾经住过的旧楼找他,去剧院找他,去他以前喜欢流连的夜总会找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她找到了他。在灯红酒绿的夜总会,他看到了她,她像一股清泉,在凡脂俗粉中,格外与众不同。他找她,痴缠她,他与她过了三天销魂荡魄的三夜,让她悲哀的是,他没有认出她。
当女孩意识到作家喜欢对所有女人滥施感情,却偏偏没有爱情,也不愿作出任何牺牲时,她撤出了。她不想让他觉得自己是在要挟他,甚至因此恨她。于是,她在贫民窟里生下孩子,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女孩潜意识中就是寻求作家对自己的认可,她要让作家想起她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使自己成为他所钟情的女人中独一无二的,让他永远怀着爱与感激来思念她。多么傻的姑娘啊。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和他多次相遇,在剧院里、在音乐会上、在公园里、在大街上,可是,他从来没有认出她就是当年那个腼腆、羞涩的邻居小姑娘。直到孩子夭折、女孩重病,在万念俱灰之下,女孩给作家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女孩深情款款地讲述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孩子。作家从来也没有想到,有一个女孩曾经这样爱他。在泪眼朦胧中,他隐约看到一个女孩,风姿绰约、仪态万方地向他走来,与他擦肩而过,他永远失去了她。
这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经典爱情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自己曾经爱恋的作家诉说她潜隐了一生的爱恋与痛苦。这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感染了全世界的亿万读者,徐静蕾也很喜欢它,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中国版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又看哭了万千观众。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作品都渲染了男女主人公那感人至深的爱情,甚至很多女孩子还延伸出一种新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这种新的爱情观,无疑彰显出女权主义,体现出女性在男人淫威几千年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向全世界宣布,女人和男人平起平坐了,爱情可以自由做主了,老娘爱你,和你爱不爱我,没有关系。这种独立自主,挺直腰杆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里面,我总觉得有一种悲壮、一种无可奈何、一种遇人不淑的无奈感掺乎在里面,让人莫名的想流泪。这么好的女孩,如果遇到一个懂你的男人,你是应该捧在手心里,好好被人呵护的,而不是形销骨立,一个人面对风雨,被迫坚强。是什么导致了她“偏执狂”式的爱情观,导致她悲剧性的人生呢?
1.压抑闭塞的生活圈
女孩在少年丧父、母女相依的闭塞环境中成长,这种环境不仅生活圈子狭小,还长期压抑自我,缺少倾诉对象,尤其是成年男性的缺失,她的隐秘情感没有人理解,也没有办法宣泄,导致女孩在青春期来临后,对成年男性会产生一种类似寻找父爱的依赖感。恰逢这时,作家出现了。他对女孩的吸引力随即转变成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弗洛伊德把这种生命力称之为无意识,是说人们对其内心深处的想法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甚至因其微小而被人忽略,不能感知。
2.孤傲偏执的性格
茨威格以他敏感、细微的笔触将陌生女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深入透彻。从少年产生好奇心到少女隐忍深埋心底的暗恋再到少妇奋不顾身的绝恋,无论哪一个环节,作者都恰到好处的写出符合女性年龄的内心独白。作品中女主人公把爱情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她写道:
我将毕生都奉献给了你,围绕着你的一切而活,可你的眼中根本没有我的影子;
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可见,这段情感是多么的一厢情愿,一厢情愿到她一个人独自去抗击生命中的所有苦难,而她就依靠这种信念生存下来。在这种偏执孤傲的性格作用下,她孤勇而行,悲壮而悲剧。
3.双方价值观的不同
我们说,好的爱情一定是价值观上的门当户对。你爱读书、我喜作画;你爱下棋,我喜弹琴;你爱青菜,我喜萝卜。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相同的志趣、相同的见识、相同的理念,是爱情长久的秘籍。而小说中女孩与作家却身处两个世界,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作家成熟、博学、睿智对一个生活圈子闭塞的单纯女孩有着致命吸引力,可是,年龄的差距导致他们受教育程度不同,也就促使双方的思想方式、办事方式、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彼此生活、交际的圈子也不同,这造成了他和她之间难以融合的危机。这种差异累加起来成为了阻挡女孩和作家的高墙,但女孩还是“一头栽进了命运”的深渊,最终只能以一封长信诉尽自己的委屈与无奈。悲凉至此,哀叹到尽头便是毁灭,女孩写完长信,自己的人生也就走到了终点。
一篇经典爱情小说,让我们在小说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也看到了不同的爱情观。为了使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抛弃“偏执狂”式的爱情观,多问问自身的需求,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