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梦想中追求自由,在生活中找寻诗意。”
一言蔽之。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死亡”二字总是危险与厄运的代名词,甚至有些人一看到电影的名字便自然而然的将之归类于恐怖惊悚之流。所以,问题来了,“死亡诗社”究竟何解?基廷老师说过,它意味着向死而生,意味着着眼当下,意味着要在呆板的现实里寻找有趣而美妙的心灵。
基廷先生无疑是本片中最核心的人物,他唾弃死板的教学方式,认为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只会抹杀孩子们美好且独特的天性。所以他跳过了固有的答案,撕去了传统的理论,带领学生们成立了诗社,为曾经只会抬头看板书,低头写笔记的孩子们注入了生气。如此,他们的眼里便有了光。他们也因为基廷先生,得以在充满张力的岁月里,肆意挥洒自由的气息。
在校方甚至是认为他带来死亡的学生眼里,基廷先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他不按规定的内容授课,满脑子都是荒唐的诗歌,罔顾现实,活像个十分理想主义的堂吉诃德。但是站在书桌上的学生却不做此想,他们高呼他为“船长”,是他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这个遍布着让人喘不过来气的压力的海底,他成了黑暗中唯一可以抓住的光亮。
虽然结尾有些人重新站上了甲板,呼喊着“我的船长”,但仍逃不过重新坐下来,回到充斥着死气的生活中去。我期盼着,期盼着最后他们奋起反抗,粉碎这固化已久的体制,击出个千层浪,然而现实注定了是空洞洞的镜花水月一场。
“死亡诗社”,终究还是死了。
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渴求智慧,希冀成功。所以到处去找所谓的人生经验,生涯规划,自我总结。只是在干了一碗又一碗的鸡汤之后才发现,它们最多只是流进了胃,而始终到不了脑子。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有几条江河,肯定要跳;有几段弯路,必定要走;有几道南墙,注定要撞。
这就是生活,我们无法避免去经历该经历的,有些事情,不是听了就知道,而是做了才知道。我觉得,没有人用有绝对的资格去当他人的人生导师。
回首过去,我碰到过如基廷先生一般充满乐趣的生物老师,不幸的是,我只与他相处了大半年的时间他便黯然离去,从此再无声息。几年之后与旧友聊天时才依稀知道他转到了一个小地方继续教书。我虽感到十分惋惜,却也无可奈何。在那大半年的生物课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时间仿佛也被沁上了蓬勃的生机。
电影里,尼尔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而选择自杀,令人唏嘘而又惋惜。其实现实和理想并不对立,只是在如尼尔一般的年轻人眼里,从来都是非此即彼。他们都忘了基廷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吸取生命中的精华不是叫你胡来,有时候要大胆,有时候要小心,一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做。”
只是,不论梦想如何,现实怎样,他人和世界有什么影响,我们也要秉持住自己的信念,找到自己的步态。
人活一生,过的长点。
别二十岁就死了,七十岁才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