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清清读听《心若淡定,便是优雅》时,有段写三毛小时候的,才知道三毛小时候因内向,胆动,眼睛近视得看不见黑板,都不敢告诉老师、数学每次测验都不及格,为了考试将课本后所有的题目都背下来,结果考了100分,可老师却怀疑她是抄的,并且当众责骂,引起同学的嘲笑直接晕倒在课堂上,从此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独自己哭泣,这样的经历是如何化茧成蝶,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翻开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书。
读了此书,羡慕三毛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如果一定要选择哪一阶段的三毛,那我肯定会选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们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曾经的我因看到西藏老人手拿转经筒,一跪一拜的画面而想去看看,是什么信念让其如此虔诚。现在因为《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对沙漠有了新的看法,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无从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会心生羡慕。
我想,在我们前进的路上,酸甜苦辣都会碰到,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开心时可眉开眼笑,不如意时采一缕阳光,信念如初,温馨如故;用爱的金线,汇织并串起出一幅幅感动自己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