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姿态走进生命
——读《小铜匠》有感
《小铜匠》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的教育小说,讲述的是少年陆根元他的功课做得很不好,全校的教师都说他是低能儿,陆根元就此离开了学校。在一个暑期的门窗修理中,来的就是小铜匠,没费多长时间就修好了门窗。这就是一个“合适就是最好的”常见故事,但教育的意义远不在于此,画龙点睛的是文末老师们的对话:
这真是一件细微的事情,但感动了田先生。晚上他和几个同事在运动场中乘凉,忽然拍着葵扇说道:“我们不如那个铜匠,不如那个铜匠!”他又说道:“陆根元这孩子,我们用尽了方法,总不能凿开他的浑沌的窍。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儿近情!”
根元的级任先生听田先生说道,便表示自己的意见:“用尽了方法么?这还不能说。像根元这一类的孩子,我们不能使他们受一点儿影响。我们与他们,差不多站在两个国度里,中间隔着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彼此绝不相通。我们怎么能把他们教好呢!”
田先生说:“你先生何不把这座墙打破了?”大家默然。他又说:“我们与他们中间并没有什么墙,只是我们所用的教法太柔弱无力了。根元的师父铜匠王三,镇上人都叫他烂醉鬼;但是他教徒弟并不烂醉。他不问怎样,不听他的话就是打!这才使徒弟有个惧怕,不敢不用一点儿心。我们也能照他那样命令学生就好了,可惜不能!”
这不是极平常的对话,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反思。田先生首先被感动,从铜将身上看出自身的不足,教育的苍白,在他眼里是“这么笨”的孩子竟然能成为一个铜匠,而且手艺还不错,可见老铜匠是有他的教育之法的。田先生是当今大多数教师的影子,能发现自身与他人在教育的差距,知道能凭着一颗善心关怀学生,但这种关心还是基于基本的人性,对丧母孩子的同情,甚至有对小铜匠经常遭师傅酒后痛打的悲悯,而没有基于小铜匠生命关怀,真正走进小铜匠的内心世界。
而级任先生的反思又推进一步,“我们与他们,差不多站在两个国度里,中间隔着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彼此绝不相通”,这种隔膜怎么能教好他们呢?
这种又高又厚的墙将师生隔开,而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朱良志先生认为,在中国的美学和艺术观念中,还存在着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生命的态度,它的观照方式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我觉得,朱老先生这种“生命观”应该是教育最好的生命姿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