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赵琳
1
悠扬的音乐声响起,我按下了接听键。“您好!赵老师,我是朵朵的妈妈。朵朵的彩笔被A老师没收了,您能帮忙要回来吗?”
放下电话,我想起教室前面的窗台上好像是有一根彩笔,明天问问是不是朵朵的,如果是,给她就是了。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就这么简简单单的给她了,孩子以后上科任课可能还会玩,即使不玩了,她在这件事情但中也没有什么收获。不如……
第二天来到学校,我拿起窗台上那根彩笔问朵朵;“这根彩笔是你的吗?”朵朵说:“是我的。”
“你的彩笔怎么跑到窗台上来了?”
“上A老师课的时候老师没收的。”
“老师为什么要没收你的彩笔呀?”
“我玩来着。”
“那你以后上课的时候还玩吗?
“不玩了。”
“这就对了。你想把笔要回去吗?”
“想。”
“那你怎么跟A老师要回这根笔呢?
朵朵茫然地看着我,看来她遇到了难题。我随即把在旁边玩的欢欢叫了过来问:“欢欢,朵朵想要回她的彩笔,但是她不知道怎么跟老师说,你来帮帮她吧。“
欢欢说:“你就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不玩了。老师就给你了。”我又对朵朵说:“来,现在赵老师扮演A老师,你来跟我要笔。”朵朵说:“老师,我错了。”我问;“你哪错了?”朵朵说:“我不应该上课玩笔。”我说:“哦,那以后你还玩吗?”朵朵摇摇头说:“不玩了。”我说:“行,就这么跟A老师说,态度要诚恳。”朵朵去找A老师了,不一会儿回来了,高兴地说:“老师说,可以把笔拿回去了。”
2
“赵老师,新新把我的语文书撕了。”随着声音望去,小文正皱着眉头摸着自己的语文书,书中的两页纸被撕了下来。新新则面无表情地站在旁边。我走过去问:“怎么回事?”经过了解,原来新新和小文抢一个橡皮泥,抢着抢着,急了,小文就把新新的笔袋扔了,新新就把小文的语文书撕了。
我问新新:“你的笔袋拿回来了吗?”新新说:“拿回来了。”我问:“现在小文的语文书被撕坏了,这可怎么办呢?”新新傻傻的看着我,不说话。我又说:“书撕了,就没法学习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件事吗?”新新说:“没办法。”我不禁笑了:“怎么会没办法呢?来,赵老师来替你想几个办法。比如:你可以把你的语文书换给小文用。你还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给小文买一本新的语文书。你还可以把这两页纸粘上。你看,赵老师一下子就替你想出了三个办法。你想怎么办呢?”新新想了想说:“不知道。”我笑着说:“不知道?没关系,慢慢想,一定会想出好办法的。”然后我就去忙别的事情了。过了一会儿新新对我说:“我可以用胶条给粘上。”我说:“这个办法好,正好赵老师这里有胶条,可以借给你,去粘吧。”新新拿着胶条,和小文一起把破损的语文书给粘上了。粘好后,我问小文:“你觉得这样行了吗?”小文点点头。我又说:“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再生气也不可以扔人家的笔袋,更不可以撕人家的书。记住了吗?”两个孩子都点点头。
这两件事的相同点是,朵朵和新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连解决问题的意识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保护过于周到了,扫清了孩子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孩子就没有遇到过需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当他真的遇到问题了,就傻眼了,不知所措了。也许是他们的家长能力太强了,替他解决掉了一切本该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使得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所以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告诉家长,让家长来解决。
孩子心理的成长,能力的成长是需要很多事情作推动的。遇到麻烦,解决麻烦;遇到矛盾,解决矛盾。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当中,孩子就长大了。因此,不要怕孩子遇到麻烦,不要那么着急的冲到孩子前面去替他摆平一切。把孩子遇到的问题看成是一次帮助他成长的机会,利用这难得一遇的机会来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一件件的小事当中有所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注:文中说到的学生是小学一年级新生)
2010年3月15日
王晓春点评: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候家长和教师是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呢,还是替孩子“摆平”问题呢,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虽然家长和教师可能都是为了孩子好,虽然后一种办法短期效果可能反而更好一些,但我还是主张采用前一种办法(比较慢),也就是赵老师这种办法。因为采用后一种办法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是孩子没有成长,事实上孩子没有得到名副其实的教育。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不等于给了他教育。这个道理,千万要想清楚。
学习上也是这样。那些无须学生动脑筋思考的、速效的、马上就能抓到考试分数的、“100天冲刺”之类的应试策略,多是这种害人的东西。它也许确实能“解决问题”(比如押题,能得到分数),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没有成长,甚至越变越傻了。
高分低能的学子,很多就是这样炼成的。此事教师中的应试高手们“功不可没”。
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