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
龙湾 黄河石林
早晨下雨。在宾馆对面的饭馆吃了碗牛肉面。8点老张与他的妹夫来到宾馆,我们东去黄河石林。景泰县城距黄河石林东南50千米。到黄河岸边时雨停了。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形成一条龙的样子,曲流回旋,故称龙湾。在山巅上俯瞰,龙湾村落依偎在龙体的怀抱中,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浑然一体。
由龙湾顺着黄河古道进入饮马沟。饮马沟是一处天然的大峡谷,因洪水长期冲积形成,由北向南形成陡坡,峡谷宽约50米,长4500千米。峡谷两旁山势陡峭,石柱林立,不时由奇特的山峰出现。有的似大象,有的似弥猴,有的似佛像,有的似老者,有尊石柱昂首挺胸,仰天长叹,是爱国诗人屈原。整个峡谷绝壁丛生,一旦有洪水倾泻,无法逃脱。这里因为地势险恶,是排摄影视剧的好地方。我们乘毛驴车在峡谷游荡,赶车的村姑为我们唱几段小曲,峡谷中不时传来喝彩声和笑声。来到峡谷南端,地势开阔,与丛山相连。山上的观景台不可不看,又坐卡丁车向山梁上爬行,最后徒步来到观景台。向山南面俯瞰,红山相拥,典型的丹霞地貎。向东面望去,龙湾掩映在大山丘陵之间,莽莽苍苍。向北望去,山道弯曲。
下午4点回到县城。三人饥肠辘辘,在老张家胡乱吃了些饭,然后起身来到县城东北侧的五佛乡及黄河下游。这里距县城25千米。我是故地重游。13年前,我结束了为之依赖和生存的油田生涯,为生计焦虑,在这黄河岸边发出感叹,并乘摆渡到了河对岸的靖远县。
五佛沿寺石窟建于北魏时期,坐西面东,背山面河,因石窟内塑有五尊大佛像和千尊小佛像而得名。老张说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这天,五佛沿寺都要举办庙会,开展佛教文化传播和一年一度的商贸交易活动,这一习俗已从古传承至今。
晚上6点多回到老张的庭院里,嫂夫人已做好了一桌菜,三人痛饮起来。
10月2日
黄河大转弯 贺兰山石刻
早餐后与老张告辞,出景泰县城北去。 大约行驶了半小时,与S308线分道扬镳,进入省道201线,北上宁夏中卫。刚走了10千米,就看见路北的G20线营盘水收费站,正处于试运行阶段,赶紧驶入。很快就进入宁夏境内。行驶了70多千米,见附近的沙漠和黄河湾不时出现,景致迷人,就在沙坡头驶出定武(定边至武威)高速公路。重新进入S201线。路旁的沙漠和黄河让我兴奋起来。这一带叫沙坡头,隶属于宁夏中卫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湾,形成了个圆,峡谷并不幽深,湾里的水几乎要渗溢出来,颇有几分立体效果。
十几分钟到中卫市区。中卫市马路宽广,到处是绿色植物和人工湖。黄河水在这里被利用到了极致。我曾于2001年6月和2007年5月两次到中卫,今天看去,仍觉得中卫的变化天翻地覆。完全是江南的秋色,但比江南更加诱人。一路上都看到有环卫工人在路旁劳作,为这座城市美容。过黄河大桥后,进入定武高速。宽广的大桥和宽阔的河面为中卫增添了诗韵。河道中的芦苇和飞翔的水鸟使我过桥后禁不住停下车,返回到大桥上拍照。
行驶了40多分钟,快到中宁时,又驶入京藏高速(G6)向银川方向前进。中卫距银川190千米。
天下黄河富宁夏。一路上都是黄河蜿蜒流淌,金黄色的稻谷泛着光芒。
宁夏地段即使是沙漠地带,也都种着植物。宁夏在治沙固沙方面卓有成效。
下午2点多到银川。驶下京藏高速后往北再上绕城高速,又上110国道,于4点到贺兰山下,这里的岩画和岩画保护工作举世瞩目。银川距贺兰山36千米,岩画位于贺兰县。
随导游先参观银川世界岩画博物馆。这里收藏并展出着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岩画,使我大饱眼福。岩画是人类早期传播文明的见证,也是人类记载生活的主要手段。
走出博物馆,乘电瓶车来到苍茫的贺兰山。岩画主要集中在两座大山上。低处的在脚下的岩石上,高处的十几米。整座大山风化严重,有明显的侵蚀状,似乎这山都被风切割了。尽管破坏严重,但整个岩画的布局和规模还是让人震撼。此次游历中,我有幸见到了西藏日土岩画和甘肃嘉峪关的黑山岩画。日土岩画和黑山石刻虽然规模没有贺兰山那么集中和宏大,但两者之间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黑岩,这些岩石既坚硬又便于辨认,让人一目了然。这两处地方有的岩画清晰可见,保存完好,似乎是新近刻画上的。
傍晚来到距贺兰山12千米的镇北堡影城,在一家宾馆落脚并用晚饭,饮几杯酒。这里的蘑菇手擀面别有风味。天刚黑即洗漱睡也。明天要参观西夏王陵。镇北堡距之十几千米,都在210国道北侧。
我曾于2001年6月来过镇北堡影视城和西夏王陵。
10月3日
西夏王陵 统万城
早晨6点来到未开放的西夏陵二号墓前摄影,在路边隔着铁丝网看得十分清楚。
7点40来到西夏王陵售票处。不到8点门开了,买票后进入。我是第一位游客。
这里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的所在地,位于银川市西南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陵区范围南北10千米,东西4千米,共有九座西夏帝王的陵园和七十余座陪葬墓。其中三号陵保存较完整,而且规模也最大。现在开放的也是三号陵。三号陵园四角都建有角楼,标志陵园界至,由南往北排列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灵台,四周有神墙围绕,内城四面开门,陵园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陵园为仿唐宋诸陵形制,对研究西夏文化和汉文化关系有重大价值。一座座黄色的陵墓,宏伟壮观,似埃及的金字塔,使人兴致盎然。
西夏总共统治了189年,经历了10代皇帝,是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于1227年被蒙古消灭。
10点多离开陵园。开车驶入绕城高速,很快进入G20线,这是青银高速。进入盐池地界时,看见一段明长城遗址。
银川距盐池100千米。12点在盐池县下高速,因为前方在抢修道路,去往定边方向的高速关闭。
在盐池县城用餐。特意要了一盘手抓羊肉和一份炒青菜。盐池羊肉堪称一绝。新疆八里坤、内蒙额济纳旗的羊肉才能与宁夏盐池羊肉相媲美。我曾于2001年6月与老友老毛在这里小住,对这里的手抓羊肉爱不释口,几乎每顿都要吃,喝宁夏宴酒。宁夏盐池地处沙漠戈壁,干涸的大地上生长着野生枸杞和甘草等多种药材,雪水山泉遍布,没有污染,这里的羊肉没有膻味,烹饪时只放鲜姜和盐,肉质鲜嫩,咬一口满嘴喷香。
一顿美餐让我心情愉悦。驶入307国道,不到10分钟就进入陕西定边地界。在定边出现了很长一段明长城遗址。距明长城不远处的黄土塬上,排列着许多窑洞口。我停车观看,原来这里曾是三五九旅垦荒时的营房。
不一会到定边县城。盐池距定边22千米。在定边继续上青银高速。路边山包多,植被茂密。这是沙漠公路,又是绿色长城。
2点多到靖边。中途经过安边。定边距靖边110千米。
下高速后由张巴路直奔统万城,行驶了50千米。
统万城遗址位于靖边县城北58千米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统万城遗址完全是白色的城垣,这是我首次见到白色的古城堡遗址。它是用灰青色的白土筑成,比一般的土城墙更坚实耐用。
这座白城子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但它曾是古代大夏国都城,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大夏国建都于三国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夏统治25年后被晋所灭。统万城存在了600年,是西夏的先祖。
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西南隅墩台高达40余米,紧靠东侧的两个墩台也高达30余米,均为白色墙体。城垣遗址上留下几座深达十几米的正方形地宫,这在我见到过的城垣遗址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林立的马面,高耸的角楼,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清晰地勾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
统万城繁华了近600年,历史文化丰富,反映了匈奴族和这座都城的兴衰,体现了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傍晚6点离开统万城,一路上沉浸在大夏国都的历史氛围中。它的历史及文化背景价值远远超过了统万城本身。
我的陕北历史文化遗址探寻之路刚刚开始,没想到很快就进入高朝!这厚重的黄土沟峁中到底隐藏着多少震撼人心的东西?
在靖边北口上G65线,这是包茂髙速。一路被绿色包围。40分钟到横山县城,靖边相距横山66千米。
下榻车友酒店。这家酒店采用环保节能的物品很多。
晚上在酒店餐厅用餐,为了庆贺今天的统万城之行,点了几道陕北特色菜,饮一瓶老榆林酒。这酒口感爽劲。
10月4日
波罗古堡 石峁村
早餐后,8点驶入204省道至波罗古堡。波罗古堡位于横山县城东北部的波罗镇,相距25千米。波罗古堡建于明正统十年,作为明代长城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是过去重兵把守的地方。它是边关要塞,有着很大的军事战略价值,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波罗古堡在宋元时期是一个小营寨,明正统元年(1436年),都督王祯在原营寨的基础上修建波罗城廓。眀正统十年(1446)巡抚马恭为加强卫戍,置波罗堡。这里曾发生过众多历史事件:宋与西夏的征战、大明与蒙古部落的征战、李自成与清兵的征战、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征战(20世纪40年代的横山起义)等。古堡西临无定河,依山而建。城墙内为黄土夯筑,外以砖石包砌,设东门、南门、大西门、小西门4座门。城堡内明清古建筑有玉皇庙、寺塔、南北大街及民居数处。据《横山县志》记载,古堡西门的接引寺,为唐代初建,以后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
我一个人在接引寺南侧的波罗古堡游荡了2小时。我来得太早,走在杂草丛中,鞋子和裤脚被露水打湿了,我全然不顾,城堡中的古塔和厚重的城墙让我兴致勃勃,尤其是城内几十座古窑洞更让我兴趣盎然。除了几处残废的窑洞,其余的都住有人家。
11点离开波罗古堡北去204省道。在响水镇拐入县道响杨路至榆林。中午12点多来到榆林的红石峡。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约3千米的红石崖上,是一条东西对峙的峡谷,峡谷中水势湍急,撞击声如雷,非常壮观。两岸悬崖陡峭,峭壁上呈红色。明成化十年(1474年),余子俊巡抚延绥,凿石为渠,引水自榆林城西而下与无定河汇流,名渠为榆溪河。峡壁题刻颇多,多为明清历代官吏所题。崖东石壁凿洞十余孔,名为雄山寺。拾级而上,有天门、地门之险,登临其上,红峡映日,分外耀眼,曾为榆林八景之一。
离开红石峡,往东北行驶,不一会就到了镇北台。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3千米的红山之巅。在远处就能看到髙大的青砖结构建筑,这是塞外名城榆林的第一名胜。镇北台是明代长城的一个烽火台。台高三层,外砌以石。遇敌兵侵犯时,守城士卒即在台楼上点燃烽火,调集附近的驻军前来应战。北额题刻“向明”二字,为明万历时巡抚涂宗浚所书。镇北台北瞰河套,南蔽三秦,是西北地区要塞之一。也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物之一。还是明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下午3点离开镇北台,驶入榆商高速。这是编号S20的省道。行驶了三四十千米后,在锦界下高速。在加油站将油箱加满,并在加油站旁的饭店用午饭。饭后驶入县道神王公路。路旁东边的秃尾河和武梁山上的古山寨城堡遗址吸引着我的目光。秃尾河河面宽阔,河岸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柳树,拉嘛村山上的古堡遗址蜿蜒在山峁上,让人感受到一种远古文化的气息。
向南行驶了十几千米后到高家堡镇,继续往山里行驶,大约二三千米的崎岖山路,来到髙家堡镇石峁村。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
考古队正在进行挖掘,尽管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可以参观。我一个人在遗址上观看,沉浸在远古文化的氛围中。遗址上全部用石块垒筑,尽管是断壁残垣,但轮廓非常清晰。石峁遗址是陕北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也是中国已发现的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其占地4平方千米。距今已4000年的历史,属新石器时代睌期至夏代早期遗存。与一位负责看护遗址的李先生交谈时,他告诉我,在2012年的一次考古挖掘中,发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种类为玉铲、玉璞、石雕人头像等。这是石峁遗址考古中首次发掘出的玉器,而以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玉人头像价值最高,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以人为雕刻对象的玉器。
地处黄河之畔、农牧交错带的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离开石峁遗址,下山回到高家堡镇时,看到路边有一座建于五六十年代的粮管所,沿街的商店墙壁上还清晰可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口号和标语。在街上买水果时,热心的店家老高知道我刚从石峁村下来,说我没有看到高家堡清城墙遗址和地藏庵,不由分说,带我进入街道。拐弯抺角,看到隐身于小巷深处的高家堡清城墙遗址和在原址上重修的地藏庵。厚重古老的民宅,无不显示着高家堡的沧桑。
与厚道的老高握手告别后,继续南下佳县。路东仍是绵延不断尽呈沧桑之貌的武梁山,路西边是耀眼的秃尾河。
傍晚6点,过了一座桥进入佳县境内,地貌立刻发生变化。武梁山隐身了,秃尾河东去和黄河汇合了。眼前是山塬沟壑,山道弯曲,满山是刚摘了果的枣树和红叶,层林尽染。山梁上不时出现一户户村民,他们满脸笑容。他们刚采摘完脆甜的大枣,现在又用铁锹在山梁上采挖成熟的土豆。土豆堆放在山梁上,在夕阳的余晖中似一堆堆金果。
晚上7点天就黑了。打开车灯进入佳县县城。我曾四次来到佳县,两次登临白云观。
下榻佳县宾馆。在宾馆餐厅用晚饭。陕北菜肴很有特色,我点了盘炖羊肉和一盘洋芋熬白菜,要了一壶延安南泥湾出产的老知青酒喝起来。这酒包装简约但充满时代特征,是纯粮食酒,酒质醇厚,味道柔和。陕北秋天晚上寒冷,再加上老知青酒回味悠长,竟勾起了我对知青岁月的回忆,越喝越有滋味,不期然把一壶酒饮尽了。
10月5日
木头峪村 吴堡石城
早餐颇为稀奇,名为“和菜饭”。也有人叫菜和饭。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特别爽口。这“和菜饭”是用五谷杂粮熬制成的稠粥。里面有小米、小麦、玉米、花生、豌豆、黄豆、红豆以及土豆、菠菜、芹菜等,并加入盐、姜、花椒等作料,早晨吃一碗和菜饭全身立刻感到热乎乎的,另外加上两个素包子。素包子馅是由豆腐、粉条、韭菜、地软皮等拌成,就上和菜饭可谓绝佳搭配。
一顿可口的早餐让人惬意舒心,是一天快乐的开始。
佳县是山城,道路狭窄,费了一番周折才出城。车子顺着黄河往南驶入佳吴线,向木头峪镇方向开进。路东是宽阔的黄河,路西是大片挂果茂密的滩枣林。男人们用长木棍敲打着树上的红枣,婆姨们在树下捡拾装袋。
行驶了1小时,走了30千米柏油路,来到木头峪镇木头峪村。我被村里古色古香的各种窑洞震撼了!尽管有的已经坍塌或年久失修,但褪色的历史却被牢牢地定格在这里。这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群,这些窑洞的门楣和窗户大多都漆成黑色,窗户是方格孔的,用白纸糊上。灶房一般布置在刚进门右侧的窑洞里,有的灶房没有设计门窗,里面的炉台和灶具一览无余。
这是我迄今见过的最多的古窑洞。如同韩城的党家村一样,它也是人类的活化石。村口巷尾到处都是历史和艺术。大多数大院正门囗都摆放着石兽和石墩等门神一样的东西。让我惊异的是,许多村民家里喂猪的石糟都呈现着厚重的历史感,上面雕刻着图案。即使在一些已经废弃的窑洞门口也散落着石磨和石滚。还在一位老太太的大院里看到一组照壁,是用石块垒筑而成的。就连许多茅房(厕所)都是用石块垒砌的。
村民淳朴可爱。我在一些人家里参观时,他们显得非常热情。给我拿烟,让我一道吃早饭,并为我介绍窑洞的历史。村头上有一座文庙,庙虽小,但为上下两层。庙前有两块石碑,是村上为两位已故的老教师和老中医立的,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村落里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体现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整个村子被挂满果的红枣树包围着。
全村有260户人家,以张、苗、曹三姓为主。在村子里见到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大院里只剩下一位老太太与窑洞厮守着。
村口一位大爷兴致勃勃地比划着告诉我,说在村西口两千米处的庙畔山上有一座石寨。我赶紧开车来到庙畔山下。在黄河边的路旁西侧是一座岩石山,山岩上许多地方被风雨侵蚀,已经变成了雕刻状。仰望山顶能隐隐约约看到山墙。通往石寨的山上,没有明显的路,山上杂草丛生,仔细辨别才发现一条被野草掩埋的小径。到半山腰时,有一座城垣似的山墙,我走上前去仔细端祥,才发现是一座因风化形成的山体。如果不仔细辨别,会误以为是山寨的围墙。用了十几分钟才登至山顶,这是一座长方形石寨,石寨坐东面西。城门不大,但城门的木头很厚。城墙用长方形的红山岩石垒砌而成,石块都很规则,几乎看不到缝隙。城墙约有七八米高,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门是敞开的,我小心翼翼地进入。里面静悄悄地。城门完好无损,城内的十几座坐西朝东的窑洞还保存完好,只是已“人去楼空”。城内的高地上坐北面南建有一座龙王庙,这座寺庙更是完好无损,三座庙门上都上了锁,里面供着什么山神或佛祖也不知道。庙门前的三棵松树长得俊秀挺拔。
这座石寨占地约六亩,形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东边是滔滔黄河,对面山西临县的建筑物看得清清楚楚,南面是一条峪沟,沟壑里的水很清澈。城外北侧一块低凹平地,是茂密的枣林。熟透的红枣大多散落在地上,我从树上摘了几棵红枣品尝,又脆又甜。
我见过许多城池或山寨,但像这样险要精致的石寨,实在罕见。遗憾的是,这里面连个碑文说明都没有。我只听一位老人家说这石寨建于清同治年间,主人叫张春光,当时主要是用于躲避匪患的。每次遇到土匪抢劫,村民们就上山到石寨躲避。
陕西是文物大省,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石寨,在全国也是风毛麟角。我下山时不时回头张望,同样的场景重复拍摄了好几张,也舍不得删除。下山时见到几个在河道里洗沙的年轻人,向他们打问石寨的情况,他们摇摇头,什么也不知道。
紧贴石寨庙畔山脚下南面的峪河上,建有一座石拱桥,石桥上面的护栏大多已不复存在,桥面被掩埋在杂草丛中,只有向河床俯视,才能发现拱桥桥孔,下面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在野草中发现桥面护拦上仅剩两个用来装饰桥面的红枣状石墩。估计这桥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用于当时的村民进山开荒什么的,现在这地方已经成了木头峪人迹罕至之处。
11点离开木头峪村,继续沿着黄河向吴堡方向颠簸。佳吴线是一条县道,过了木头峪村全是土路,路况相当糟糕。路面上的落石没有及时清理,有些地方几乎被占去路面的三分之二。好几次我下车搬走挡道的石头,幸好挡道的不是巨石,否则就前进不了了。从山上落下的巨石也很多。比落石更揪心的是泥泞路面。过水路面几乎都是黄泥土路,有些地方几乎成了烂泥潭。幸亏我驾驶的是一辆四驱的越野车,否则我一人肯定束手无策。之前走过糟糕的川藏北线也没有这条黄土路难行。我谨慎驾驶,生怕车陷在烂泥潭中。
路况不好,但沿途的风景迷人却让人沉醉。路东边的黄河、路西边红艳艳的大枣和袖珍的寺庙,吸引我不时停车拍照。
陕北的秋天虽短,但最好。山峁上的灌木和裸露的土地都有了色彩。透过密密麻麻的红枣树林,那挂满枝头的血色鲜果,映衬着绵延的黄土高坡。滔滔不绝的黄河这时候显得有些夸张,似乎周围的色彩都是用黄河水泼上去的,浓得化不开。
中午12点多到螅镇,走了30多千米的土路,而今终于成了平坦的柏油路。
在螅镇街上用午饭。吃了碗羊肉饸饹。这也是陕北的特色小吃。将荞麦饸饹面煮熟后捞入碗中,再将烹饪好的一小碗烩羊肉倒入盛饸饹的大碗里,立刻就成了香喷喷的羊肉饸饹面。
螅镇是佳县的最后一个镇,过了螅镇不到10分钟就进入吴堡县岔上镇境内。岔上镇川口村闻名于世。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弻时率中央机关由此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我停下车在川口渡口凝视宽广的黄河。这里已耸立起毛泽东等渡河纪念碑。
一路上的山峁沟壑中不时能看到掩映在金色树丛中的窑洞。尽管我到过陕北几十次,但每次都会对窑产生深深的眷恋。
下午2点到吴堡石城。吴堡石城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北5千米处的黃土塬上。
让我惊讶的是,整个石城淹没在杂草丛中。由远处望去,城堡雄伟壮观,因为被杂草和茂密的枣树包围着,尤显得神秘莫测。
由北门进入石城后,我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城堡中的建筑材料全是石块!高大的城墙、别致的窑洞都是用清一色的石块垒筑的。城内空无一人,很是静寂。我沿着石板路向南门方向搜寻过去。时间太久远了,野草几乎遮挡了地面。许多石门和窑洞都已坍塌,众多石块沉睡在草丛中。我这时我蓦然想起我曾到过的柬埔寨王国的吴哥城遗址。这两处石城遗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建于古代的都城,都是用石块垒筑的石城,后来都废弃了。吴哥城中杂草丛生,石块倒地,古树盘根错节。吴堡古城中遍地都是红枣树。秋林红果,但却没有人采摘。成熟的红枣铺在地上,多少有些凄美。所𣎴同的是,吴哥城曾是吴哥王朝的都城和国寺,吴堡石城则是南宋国辖下的都城。吴哥城占地几十平方千米,吴堡城占地10万平方米。吴哥城处在热带的丛林中。吴堡城处在北方的黄土塬上。吴哥城一马平川,是一座规整的石城。吴堡石城依山而建,城堡蜿蜒起伏,是一座不规则的石城。吴哥城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也不能排除地势上的因素。当暹罗军攻打吴哥石城的时候,吴哥王朝无法招架,只有弃城而逃。而吴堡石城居高临下,形势险要,东边是滔滔奔流的黄河天险,西边和南北侧则是沟壑深渊。吴堡石城的废弃是因为政治的原因。
在北城门东侧的一座窑洞里意外见到了一对年迈的夫妇。老先生叫王象贤,84岁,吴堡县退休教师。他对吴堡石城多有研究,与老伴长期住在这座空城里。他们是城堡的守护神。
当我走出石城的时候,禁不住几次回望这座曾固若金汤的城堡。我见过许许多多古城,像这样以石块砌筑的窑洞城堡还是首次看到。尽管过去我曾知道吴堡石城的存在,但是没有想到吴堡石城会有这样另类和宏大。恕我孤陋寡闻,陕西的确是古遗址遗存最多的省份,像这样伟大的城堡我在国内是首次见到!
吴堡石城是神秘的,那些残留的、精美的石头窑洞依然带给我匪夷所思的想象。
吴堡石城是荒凉的,那些坍塌的城堡和茂盛的枣树,为吴堡古城平添了几分深远和神奇。
这是中国的吴哥城!
我在开动汽车发动机的瞬间,一个人傻笑起来:吴哥城吴堡城皆有“吴”字,我一个吴氏的行者游荡在这废弃的故城中,真有些诚惶诚恐。
一笑了之。
我在黄土塬上奔波,十几分钟后进入吴堡县城,驶入高速公路。途中经过绥德县城时,发现紧靠无定河的国道旁石崖上有一二百米长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碑记笔力遒劲,挥洒自如,充分展示了绥德文化的历史底蕴。绥德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陕北的文化瑰宝。
无定河从绥德县境内逶迤而过,经东南汇入黄河。这条古老的尘沙河,桀骜不驯,千百年来历经了血雨腥风,尤其是经历了南北两大民族的征战厮杀。无定河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河床割切剧烈,河谷呈凹形,河中多险滩,是一条真正的男人河!
傍晚到米脂。
在米脂宾馆洗漱后,信步走进一家饭店。点了一盘陕北大烩菜,要了一瓶金延安酒饮起来。
微醺后散步。
今天是继亚东之行以来最快乐的一天。木头峪黄河古村落和石寨以及吴堡石城让我的西行之旅达到高潮!陕北之行高潮迭起,让我再一次对厚重的陕北文化感到震撼了!
10月6日
姜式庄园 杨家沟村
早晨7点多在街上找到一家米脂婆姨飘香杂面馆,店面虽小,但吃客盈门。我要了一碗素杂面。面是由豆面和其它面混合而成的,经过多次揉和后,擀成面张,切成韭菜状的面条。汤碗里除了面条,还有豆腐、土豆和西红柿。面条虽说有粗糙感,但耐嚼可口,汤水咸淡适宜,热乎乎的。
早饭后由县城东去至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的姜氏庄园。县城距姜氏庄园15千米。
仰望姜氏庄园,只见其盘踞在黄土峁上,坐西面东,西侧紧贴黄土高坡,东面门外是公路。峁下有城门,峁上有城墙。门洞呈圆拱形,里边是用青砖砌筑。让我惊讶的是,庄园分上下三层,以地势为本,构思精致,蔚为壮观。院落里画栋雕梁,门楣和屋檐都采用砖雕和石雕,图案栩栩如生,刀法细腻。门口的守护神都是用整块石料凿刻的,引人注目。
这是清末米脂人姜耀祖设计并监工建造的姜氏庄园,费时5年。在二层的院落里正巧遇见姜氏第四代传人老姜,他正津津有味地为一位来自苏州的游客讲解。我也上前洗耳恭听,老姜说要收费,我说该收多少就收多少。老姜60多岁,清廋,他讲起庄园来如数家珍。尤其对厨房里的下水管道讲得详细。原来这厨房下水是通过厨房的一个机关倒下去的。这机关是一个石乌龟,拉开乌龟,里面是通往一楼的下水管道,佣人倒下水很方便。一楼的下水管道连着庄园外的沟渠。院落里还设有通讯管道。在院落南墙壁上东西各设一个绿色小门窗,主人要与楼下通话时,打开小门窗就可喊话,里边是空道,回音很大。二楼进门的两旁是马厩,里边有石糟,墙壁上有栓马桩。三楼西侧院子是放杂物的地方,有暗道通往沟壑。二楼和三楼东面都设有宽敞的瞭望窗,居高临下,外面的世界一目了然。屋顶有一道拱形山门,出了山门是宽阔的黄土塬,塬上是茂密的红枣林和旺盛的庄稼。山顶被厚重的城墙包围着,但射击孔都不复存在。据老姜说,过去山顶城墙上还架设有山炮,后因“文革”销声匿迹。山顶城墙的北门还保留着,出了北门是满眼的苹果树和红枣树。苹果长太多,将树枝都压弯了。老姜的婆姨刚挖了两筐土豆,正要往山门里走。见我当即做起了生意,说刚出土的大土豆,两块钱一斤。我见她很是诚恳,就说要一袋。她说一袋30斤,过一会儿放在我的车上。
我见过许多庄园,如关中韩城的党家村、甘肃民勤的瑞安堡、山西的王家大院、安徽的宏村等,尽管各有千秋,而且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以构思巧妙和巧夺天工见长的姜氏庄园,竟在这陕北的黄土高原上隐藏着,让人不可思议。
如果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会续说:陕北归来不看窑,米脂归来不看院!
从姜氏庄园出来继续向东,来到米脂杨家沟镇杨家沟村。苏州的袁女士搭车一同前来,她的大众轿车在米脂县城一家修理厂修理,明天才能修好。她非常有魄力,一个人驾车由江南来到陕北,而且也非常有经验。她说自己从不上高速公路,一是图省钱,二是图看风景。一个人慢悠悠地闲逛,没有行程规划,想走哪里都可以,很随意。
杨家沟村是中国文化名村,西距米脂县城20千米,坐落在黄土沟壑中,沟壑里的许多建筑都保存完好。村中建于同治年间的马氏庄园,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庄园。其出名的更主要因由是1947年曾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这里住过几个月,在杨家沟的窑洞里指挥了许多战役。
陕西共有两处中国文化名村,一处是韩城党家村,一处是米脂杨家沟村。韩城的党家村我曾去过多次,杨家村我则是初来乍到。
将袁女士送到杨家沟镇汽车站,她搭班车回米脂县城,我开车沿着210国道至延川县城。
晚上7点多来到延川县城。晚餐时多饮了几杯。尽管我曾来过这里两次,但延川这个让人无法平静的地方仍使我心情激动。这里是作家路遥的家乡,也是他的成名作《人生》诞生的地方。路遥198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当时引起很大反响。那时我20多岁,与许多青年朋友为小说争论不休,为高加林鸣不平……
酒后在街上漫步。延川县城街上的空气似乎是凝重的,大约都是因为路遥……路遥作品中的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和他英年早逝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
晚上下榻延川宾馆。
10月7日
乾坤湾 擦尖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风晴日和的早晨。吃罢早餐,开车向东朝苍茫的黄河奔去。山梁上挂果的红枣树,崖畔上的窑洞和袅袅炊烟,使我的心境也更加坦荡起来。蜿蜒山间是新铺的柏油路,这一带包括乾坤湾景区都由延长集团开发。上午9点多到黄河岸边,乾坤湾立刻出现在了眼前。这是一个S字形大转弯,也是八卦原始图案的由来。一对来自北京的老年夫妇,换上崭新的太极服,在太极图案旁表演着太极拳,各自为对方摄影,留下这难忘的𣊬间。
乾坤湾位于延川县延水关镇和土岗乡境内,距延川县城南53千米处,流经延川境内约68千米 ,北距延安市150千米,南距西安480千米,东距山西永和县城40千米。
在这里举目远眺,只见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大峡谷中奔腾不息。这罕见的大转弯,让人浮想联翩,惊叹不已。我见过许多峡谷,如新疆的喀纳斯大峡谷、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四川稻城的蒙自大峡谷、甘肃迭部的白龙江大峡谷、陕西商洛的二龙山大峡谷等,尽管都让我心潮涌动,但看过秦晋大峡谷的大转弯,使我更加激昂。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沧桑,是从远古走来的苍茫,我真切感受到了黄河母亲的伟大和雄宏。
乾坤湾被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命名为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包括乾坤湾景区、女娲山、东海神龟等自然景观。
下午3点多回到延川县城用餐。4点多离开延川县城南下至延安。路经甘谷驿时,在地摊上买几十斤红薯。甘谷驿的红薯远近闻名。在延安北驶入包茂高速。
下午5点多在富县拐入青兰高速东去壶口瀑布。
傍晚6点多到宜川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距宜川县城40千米。壶口陕西景区内静悄悄的,景区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没有门票不能进入景区,宾馆和饭馆都在景区里面。周围也不见饭馆和宾馆。宜川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政府有规定,不得在景区周边乱设饭馆和旅馆,必须有省政府的批文才可开设。对岸的山西吉县灯火通明。无奈,只好过河去。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隔河相望,一座大桥缩短了距离,大约只用了一两分钟就到了河东。山西这边的饭馆和旅店比比皆是,生意红火。山西这边的人说,他们只要有县政府的批文就可以在景区周边开饭馆开旅店。我不由感叹:看来陕西人是端着金盆要饭呢!
晚餐很值得称道。我找到一家擦尖面馆。这擦尖面是用白面和土豆粉搅拌在一起和的。反复揉揣后,再用擦子将面团擦成小丁丁状,这面当地叫擦尖。店家端上来一碗炒蕃茄汁和一盘清炒土豆丝,蕃茄汁稠糊糊的,似蕃茄酱。擦尖出锅后,捞入碗里,浇上蕃茄汁,再拌上土豆丝,味道酸辣可口,面节耐嚼而且筋道,让我胃口大开,连吃了两碗,居然连喝酒都给忘了。
晚饭后在景区周边的路上散步。
晚上10点多宿壶口宾馆。
10月8日
壶口瀑布 陈炉古镇
早晨5点自然醒。6点天刚见亮,就开车过河西去宜川。宜川景区已经开门,将车停放在停车场。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在停车场就听到了轰隆隆的浪涛声。走近壶口瀑布时,只见黄河波涛汹涌澎湃,金色的巨浪似奔腾的野马群,在怒吼,在咆哮。波涛声淹没了喧嚣,只有波澜壮阔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吼声震撼,力抵万钧,溅起的水花淋湿了镜头,但此刻我已经忘记了一切。瀑布宽约五六十米,深约五六十米,上宽下窄,高出河床,在翻滚倾涌,似乎是大坝开闸后形成的泄洪。
当地老乡大多穿着引人注目的黄色外套,纷纷牵着自家的毛驴,拿着陕北服饰,让游客们打扮成陕北人的模样骑驴照像。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壶口瀑布。第一次是在2002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由陕西韩城龙门过黄河,经山西河津、乡宁和吉县县城,最后到达魂牵梦绕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距山西吉县县城西南25千米。我当时惊叹道:不观壶口瀑布,不知道黄河的伟大!从吉县又到宜川,对两岸的瀑布做了比较。当时正值枯水期,壶口的水量不大。从宜川一侧看瀑布要壮观些,因为吉县一侧的河水已漫过河边,游人无法近距离观看,只有下到专门开通的观景洞内才能观看全景;而宜川一侧的河床窄,且呈台阶状,游人可下到河床台阶下端,观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后来几次我到壶口都是在宜川一侧观赏,主要是从拍摄角度考虑。
在景区餐厅吃罢午饭后,于中午12点多继续驶入青兰高速南去富县。50分钟后又在富县驶入包茂髙速南去陈炉古镇。下午2点多由铜川下高速,东去上山路至陈炉古镇。陈炉古镇位于铜川市东南15千米处,属铜川印台区所辖,海拔1200米。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
站在山坡上可将整个小镇一览无余。依坡而筑的窑洞,长短不一的烟囱,散落堆放的罐罐墙,瓷片铺就的弯曲巷道等,使这座古镇呈现出沧桑。整座山镇在陶瓷色彩的照耀下,秋林红果,层林尽染,陈炉古镇完全笼罩在五彩斑斓的光芒中。
半山坡上散落着许多废弃的古窑址,都是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许多窑场的烟囱里依然冒着青烟,窑场的工人在专心致志地劳作。这原汁原味的场景,完全是一座活化石。窑洞里的主人非常淳朴,热情地邀请我在窑场参观。
这里不同于南方水乡的古镇,也不同于一般北方的古镇,不属于古朴闲适的那一类。这里山道弯弯,窑场和民居挤在一起,屋顶上铺着瓷片,墙是用瓷罐垒起的,叫罐罐墙。延伸在小巷深处的小路,也是用瓷片铺就的。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一个以陶瓷为生的世界。
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续和延续,也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发展,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耀州窑在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创烧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金、元后逐渐衰落,明代断烧。现在遗址上建有耀州窑博物馆,我曾于2010年10月初专程到博物馆参观并购得酒具4只和瓷碗若干。
陈炉古镇同韩城的党家村、米脂县的杨家沟镇杨家沟村、柞水县的凤凰古镇、宁强县的青木川古镇,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陕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古镇和名村的保护和开发在全国排位靠后,让人慨叹。
傍晚在半山坡的工艺厂食堂用餐。饭后离开陈炉古镇。由铜川驶入包茂高速。
晚上8点多回到西安。
后记
一晃60天过去了,我的行程完满收官。这次行程20000多千米,途经陕西、四川、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山西等地,使我对中国辽阔的西部有了更多的了解。60天虽只是历史长河的瞬间,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却是难以忘怀的。这20000千米的所见所闻,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觉得生活就是旅行,旅行则使生活更快乐!
我似乎还在西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