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是他的第八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作品的巅峰之作。“悲怆”这个标题是贝多芬自己加上去的,算是标题音乐的先锋了。
为什么叫“悲怆”呢?这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这时年轻的贝多芬正在被时时的耳鸣困扰着,耳朵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贝多芬很恐惧也很绝望,他怕自己会失聪,事实上过了没几年他就真的失聪了。贝多芬在他早期时候的命运还不算最惨的,这时的他对自己耳聋这回事特别在乎,写下这首钢琴奏鸣曲有一部分是对自己的绝望,可是虽然如此乐曲中的情绪确实无止境的战斗,真的可以称作打不死的小强了。
贝多芬也许就是成就型人格,自带打气筒型的,每当命运给他严酷打击的时候,他就很懂得自我宣泄,好像钢琴就是他的出气筒,他又很会激励自己,给自己打气,我要奋起,我要反抗,美好的未来还在后面呢。这部《悲怆钢琴奏鸣曲》就是贝多芬斗争型音乐的完美诠释。
“悲怆”第一乐章的整体感觉就是在绝望中奋力反击的感觉,由悲到,绝望到对命运不屈的抗争。
乐曲采用奏鸣曲式创作而成。乐曲一开始的引子以慢板开始,钢琴奏出的小调,表现出一种极度凄凉与悲伤的感觉。之后速度上来后转了回大调又迅速返回小调的悲伤情绪中。在一串极速的下降半音中结束了引子。呈示部开始的主题以一段快速疯狂的旋律出现,表现出对命运的抗争,之后一段缓和的副部主题出现,缓解了紧张的感觉,但总体的基调还是那么悲伤。随着主题和副部主题的交替出现呈示部就在绝望与希望之中挣扎前进。
展开部重现了引子的悲凉,一下子又回到了一开始心如死灰的状态,突然一个快速的音型穿透了悲伤,钢琴在高音区强烈的反复,好像听到贝多芬在说,我不服,不服命运的捉弄,展开部就在强烈的斗争中结束了。
再现部,贝多芬将引子主题,副部主题融合在了一起,交替出现,最后在几个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了全曲。
第一乐章听罢,有一种被打了鸡血的感觉,贝多芬好像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面对悲痛,面对绝望的态度,人生只有两种选择,那就是,不是绝望打到你,就是你打到绝望。
每次听完贝多芬,总会浑身充满力量,有种满血恢复的感觉,这就是贝多芬的精神力量。